城市學校網(wǎng)為您提供《北史卷·高隆之傳》|附譯文翻譯_文言文閱讀題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19分,考試時間2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jié)果!
高隆之,字延興,洛陽人也。為閹人徐成養(yǎng)子。后有參定功,神武命為弟,仍云渤海蓨人。
初,行臺于暉引為郎中,與神武深相結(jié)托。后從起兵于山東,累遷并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仆射。又領營構(gòu)大將,以十萬夫徹洛陽宮殿,運于鄴。構(gòu)營之制,皆委隆之。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硙,并有利于時。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難。朝貴多假常侍以取貂蟬之飾。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陳諸假侍中服者,請亦罷之。詔皆如表。自軍國多事,冒名竊官者,不可勝數(shù)。隆之奏請檢括,旬日獲五萬余人。而群小讙囂,隆之懼而止。詔監(jiān)起居事,進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書令。文襄作宰,風俗肅清。隆之時有受納,文襄于尚書省大加責讓。齊受禪,進爵為王。尋以本官錄尚書事,領大宗正卿,監(jiān)國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啟文宣,并欲害之,不見許。文宣以隆之舊齒,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譖云:“隆之每見訴訟者,輒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獄,便宜申滌,何過要名,非大臣義。天保五年,禁止尚書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將受禪,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銜之,令壯士筑百余拳,放出。因從駕,死于路中。竟不得謚。
高隆之,字延興,洛陽人也。為閹人徐成養(yǎng)子。后有參定功,神武命為弟,仍云渤海蓨人。
初,行臺于暉引為郎中,與神武深相結(jié)托。后從起兵于山東,累遷并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仆射。又領營構(gòu)大將,以十萬夫徹洛陽宮殿,運于鄴。構(gòu)營之制,皆委隆之。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硙,并有利于時。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難。朝貴多假常侍以取貂蟬之飾。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陳諸假侍中服者,請亦罷之。詔皆如表。自軍國多事,冒名竊官者,不可勝數(shù)。隆之奏請檢括,旬日獲五萬余人。而群小讙囂,隆之懼而止。詔監(jiān)起居事,進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書令。文襄作宰,風俗肅清。隆之時有受納,文襄于尚書省大加責讓。齊受禪,進爵為王。尋以本官錄尚書事,領大宗正卿,監(jiān)國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啟文宣,并欲害之,不見許。文宣以隆之舊齒,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譖云:“隆之每見訴訟者,輒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獄,便宜申滌,何過要名,非大臣義。天保五年,禁止尚書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將受禪,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銜之,令壯士筑百余拳,放出。因從駕,死于路中。竟不得謚。
(節(jié)選自《北史卷·高隆之傳》)
文言文參考譯文
高隆之,字延興,洛陽人,是宦官徐成的養(yǎng)子。他后來立下了決定朝廷命運的大功。高歡命他為自己的兄弟,他便說自己是高歡的同鄉(xiāng),渤海地人。
當初,行臺于暉命他為郎中,他與高歡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來,他跟著高歡在山東起兵,多次升遷,任并州刺史。進入朝廷,任尚書右仆射。他又任營構(gòu)大將,用十萬工役拆掉洛陽的宮殿,將磚瓦木料運到鄴城。鄴城建筑的規(guī)模形狀,高歡都讓他來負責。他又建起長堤用來防止洪水泛濫;又開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圍繞京城流過,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對百姓很有利。
北魏自從孝明帝孝昌年以后,天下騷亂,多災多難。朝廷的顯貴們多憑借常侍這個職務,在帽子上加貂蟬的裝飾。隆之上表請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職務,并陳奏所有憑借侍中職務增加帽子上裝飾的,也希望能夠停止。朝廷都下詔采納了他的意見。自從國家多事,冒名頂替,竊取官職的人不可勝數(shù)。他上疏請求朝廷進行檢查,十來天時間就查出五萬多人。而那些冒名頂替的小人卻氣焰囂張,隆之因畏懼而停止了檢查。朝廷下詔,命他監(jiān)修起居錄,晉封為司徒。
東魏武定時,他被任命為尚書令,遷任為太保。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舊有的風氣全被肅清。而高隆之卻不斷收受賄賂,高澄在尚書省對他大加責備。北齊受東魏禪讓,建立新朝,高隆之晉升爵位為王。不久,以原來的職務任錄尚書事,兼領大宗正卿,負責監(jiān)修國史。他喜歡玩弄些小的技巧,對于朝廷的儀仗,百官們的服裝樣式,不斷有所改變,但卻不遵守典章故事,因而遭到非議。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樹立三個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氣。文宣帝曾到山東,因到靶場射箭,對隆之說:“箭靶上可以作猛獸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為什么成天對著人的形象射?”隆之聽了無言以對。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啟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認為他是有德望的舊臣,將朝廷的事情委任給他。崔季舒等人也因過去的矛盾,攻擊他說:“高隆之每見到告狀的人,都表示同情,以顯示不是他就不能裁決案件!蔽男勐牶螅J為他擔任官職已經(jīng)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應該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釣譽?這不是大臣應有的品質(zhì)。天保五年(554),朝廷禁止他到尚書省去。另外,文宣帝沒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對他流露出輕蔑的神態(tài);他即將接受東魏孝靜帝的禪讓,大臣們都認為不應該,隆之也在持反對意見的人當中,文宣帝早就對他懷恨在心,讓壯士們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來。因為跟隨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追贈他為太尉、太保、陽夏王,竟沒有給他謚號。
-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 答案為:C
注:正確斷句為: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為壯勇之勢/文宣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終日射人/隆之無以對。 -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受禪,王朝換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禪讓的帝位。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quán)之實的。
- B:領,兼任某職務,可以指兼任高級或低級的官職。如“又領營構(gòu)大將,以十萬夫徹洛陽宮殿,運于鄴”“尋以本官錄尚書事,領大宗正卿,監(jiān)國史”。
- C:尚書省,官僚機構(gòu),南朝宋時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gòu),為中央政府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之一。
- D:謚,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褒揚贊譽的稱號,始于西周。
- 答案為:D
注:【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在平時注意積累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尤其是在課文和課文注釋中出現(xiàn)的有關知識,然后結(jié)合文本中該詞的含義進行認證分析,來確定正誤。題中D項錯誤,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美謚,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平謚: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養(yǎng)子,有參與定策的功勛,北齊神武帝把他當作弟弟,而他自己卻依舊聲稱自己是渤海蓨人。
- B:在主抓鄴城的建設工程時,高隆之鑿渠引漳水環(huán)城郭而流,增設水碾等水利設施,這些舉措對當時的百姓很是有利。
- C:連年軍國多事,官場有很多冒名竊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請進行排查,結(jié)果十天就查出了五萬多人,群小叫囂反對,他畏懼而停止。
- D:齊文宣帝時,因種種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詆毀。文宣帝在位之時,高隆之時常在心里輕視皇帝,并反對受禪,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 答案為:D
注:【解析】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題中D項,表述錯誤,文宣帝沒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對他流露出輕蔑的神態(tài),他即將接受東魏孝靜帝的禪讓,大臣們都認為不應該,隆之也在持反對意見的人當中。 -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啟文宣,并欲害之,不見許。 (本題分數(shù):5分) - 請?zhí)顚懘鸢福?(請在橫線上填寫答案)
- 參考答案為: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啟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不被文宣帝同意。
注:“委任”、“崩”、“啟”、“見許” -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譖云:“隆之每見訴訟者,輒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本題分數(shù):5分)
- 請?zhí)顚懘鸢福?(請在橫線上填寫答案)
- 參考答案為:
崔季舒等人依然因為過去的矛盾,說高隆之的壞話:“高隆之每見到告狀的人,往往都表示同情,以顯示不是他就不能裁決案件!
注:“隙”、“譖”、“哀矜”、“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