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早在1800多年前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 。
A.地動儀 B.地震儀 C.指南針
2.(2分)發(fā)現(xiàn)太行山遠古時代地形特點的科學家是( 。
A.張衡 B.沈括 C.李四光
3.(2分)下面的機械中一定省力的是( 。
A.杠桿 B.輪軸 C.斜面 D.滑輪
4.(2分)不能改變物體受力方向的是( )
A.動滑輪 B.定滑輪 C.滑輪組
5.(2分)盤山公路是應用了( 。┰。
A.杠桿 B.輪軸 C.斜面
6.(2分)下面的機械中不屬于杠桿的是( 。
A.剪刀 B.鑷子 C.扳手 D.鉗子
7.(2分)地球內部是( 。
A.熱的 B.冷的 C.不冷不熱的
8.(2分)下列簡單機機械中不屬于輪軸的是( 。
A.鑷子 B.自行車車把 C.方向盤 D.教室門
9.(2分)縫紉機的工作部分是( 。
A.踏板 B.皮帶 C.轉輪 D.針線
10.(2分)敲鼓時,敲一下,鼓就( 。
A.響一下 B.響兩下
C.響一下,聲音延續(xù)
二、判斷題。對的在后面打“√”錯的打“×”(30分,每小題2分)
11.(2分)水結冰時體積會縮小。 (判斷對錯)
12.(2分)只要有耳朵就能聽見聲音。 (判斷對錯)
13.(2分)水稻→老鼠→蛇是一條簡單而又完整的食物鏈。 (判斷對錯)
14.(2分)玄武巖、砂巖,頁巖都是沉積巖。 (判斷對錯)
15.(2分)發(fā)生地震時,應立即離開屋子,到外邊去。 (判斷對錯)
16.(2分)截止2001年12月云南有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判斷對錯)
17.(2分)當支點離重力點遠而離用力點近時費力。 (判斷對錯)
18.(2分)由一個輪和一個軸組成的機械叫輪軸。 (判斷對錯)
19.(2分)當軸的大小一樣時,輪越大,輪軸越省力。 (判斷對錯)
20.(2分)聲波可以引起鼓膜振動,骨膜把振動直接傳給聽神經。 (判斷對錯)
21.(2分)斜面越平緩越費力。 (判斷對錯)
22.(2分)地球內部,越到深處,壓力越大,溫度越高。 (判斷對錯)
23.(2分)看到豬在街上亂跑就是要發(fā)生地震。 (判斷對錯)
24.(2分)風車,水輪機,蒸氣機,蒸氣輪機,內燃機、螺絲刀都是動力機。 (判斷對錯)
25.(2分)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qū)、無量山自然保護區(qū)、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qū)都是云南的自然保護區(qū)。 (判斷對錯)
三、簡答題:
26.(10分)看圖回答問題:
(1)寫出兩條食物鏈。
(2)如果大量捕殺蛇、狐、兔會產生什么后果,并說明你的依據。
27.(10分)寫出圖中各器官的名稱。
28.(10分)連線題。
29.(10分)在月相圖下方的方格里寫出此月相發(fā)生的大概日期
30.(10分)看圖完成下列問題:
(1)觀察昆蟲圖,找出關于昆蟲的共同特征。
(2)判斷蚊子是昆蟲嗎?請寫出你的推斷依據。
一、單選題(20分,每小題2分)
1.(2分)早在1800多年前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 。
A.地動儀 B.地震儀 C.指南針
【分析】張衡利用地震波在固體中傳播的原理,發(fā)明了地動儀。
【解答】我國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國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監(jiān)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為地震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故選:A。
【點評】結合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的認識解答。
2.(2分)發(fā)現(xiàn)太行山遠古時代地形特點的科學家是( 。
A.張衡 B.沈括 C.李四光
【分析】地表形態(tài)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變成陸地,海陸不斷發(fā)生變遷。在太行山中發(fā)現(xiàn)許多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這一記載說明太行山一帶原來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變動逐漸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沈括在太行山地地區(qū)的巖石發(fā)現(xiàn)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以前這個地區(qū)是海洋,因為海洋生物不可能生活在高山地區(qū),只能推測現(xiàn)在的山地以前可能位于大洋底部,后來由于地殼變動逐漸隆起形成山脈。地球從古至今是不斷變化的。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海陸變遷的理解掌握。
30.(10分)看圖完成下列問題:
(1)觀察昆蟲圖,找出關于昆蟲的共同特征。
(2)判斷蚊子是昆蟲嗎?請寫出你的推斷依據。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20分,每小題2分)
1.(2分)早在1800多年前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 。
A.地動儀 B.地震儀 C.指南針
【分析】張衡利用地震波在固體中傳播的原理,發(fā)明了地動儀。
【解答】我國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國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學家張衡就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監(jiān)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為地震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故選:A。
【點評】結合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的認識解答。
2.(2分)發(fā)現(xiàn)太行山遠古時代地形特點的科學家是( 。
A.張衡 B.沈括 C.李四光
【分析】地表形態(tài)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變成陸地,海陸不斷發(fā)生變遷。在太行山中發(fā)現(xiàn)許多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這一記載說明太行山一帶原來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變動逐漸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沈括在太行山地地區(qū)的巖石發(fā)現(xiàn)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以前這個地區(qū)是海洋,因為海洋生物不可能生活在高山地區(qū),只能推測現(xiàn)在的山地以前可能位于大洋底部,后來由于地殼變動逐漸隆起形成山脈。地球從古至今是不斷變化的。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海陸變遷的理解掌握。
更多答案請自行下載免費文檔(文檔正規(guī)渠道存儲,請放心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