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定勢,只知道“我”的存在,一切以“我”為中心。這種唯我獨尊的心理定勢,使他目中無人,無法無天,一旦不滿意,就為所欲為,以用攻擊行為來進行發(fā)泄。
2.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有句話說,“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脊背長大的!彼嬖V我們,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慣用暴力或強制方法來教育孩子,常?课淞⒆约旱囊庵緩娂釉诤⒆由砩,就會給孩子樹立橫行霸道、不講道理的榜樣,使孩子誤以為霸道、打人罵人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實現(xiàn)時,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發(fā)泄自己的壓抑,想以此來“要挾”父母遷就自己。
3.家長對攻擊者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不正確的態(tài)度。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虧受欺負,在孩子上幼兒園或小學(xué)時就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誰要欺負你,你就打他,打不過就咬。
4.媒介暴力內(nèi)容的教唆作用。目前,一些書刊、影視中常常出現(xiàn)暴力情節(jié),專家學(xué)者們認為這種暴力現(xiàn)象的展示,對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很大的誘發(fā)作用,尤其是影視中的暴力鏡頭,對兒童的教唆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視中某些人物實施攻擊性行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更覺得攻擊行為的痛快,從而進行模仿。
可以說,上述四種原因是引起兒童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兒量具有這種行為是很不健康的心理所致,家長若不及時引導(dǎo),會使兒童最后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根據(jù)上面分析的幾種原因,我想家長可以采取下列幾種方法來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首先,父母對子女既不能過分嬌慣、溺愛也不能過分嚴厲、苛刻,應(yīng)該讓孩子在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同時又懂得自己應(yīng)對別人尊敬、友好。無論孩子是獨生子女還是“三代單傳”,再愛孩子也不能喪失理智、喪失原則,這樣才能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社會公德、懂得尊老愛幼的人。
其次,家長不要從側(cè)面鼓勵孩子的攻擊行為。有的家長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別人實施攻擊行為的時候常常露出贊許的表情,這樣會給孩子傳達一種錯誤的信息,以為攻擊行為會得到大人的贊揚。
第三,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電影,對影視中的攻擊行為應(yīng)明判是非,引導(dǎo)孩子分清誰是伸張正義,誰是濫施暴行,誰是非法攻擊,誰是自衛(wèi)反擊。家長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觀看影視片,并適當?shù)匕l(fā)表自己的意見,就會對兒童判斷就是孰非有所幫助。
第四,培養(yǎng)兒童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道德的建設(shè)對一個世界觀、人生觀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家長可通過一些孩子熟悉的事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講“周楚除三害”的古老傳說,講見義勇為、扶弱除暴的現(xiàn)代英雄故事,使孩子明辨是非,分清光榮和恥辱,促使其社會公德意識的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