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刁羽刀的所有藏品,由夫人和兒子遵照遺囑,全部捐贈給了本市的博物館。
(有側改)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對人物取名頗具匠心,“刁羽刀”三字含有四把刀,暗示了人物刀法精妙,而“王玨玉”三字含有四塊玉,正與“刁羽刀”相對,暗示了人物溫潤如玉的君子品格。
B.刁羽刀工作之余所刻之瓷,只有極好的才留下,大多毀棄,是因為售價太高,有錢有閑、懂得欣賞這門技藝的人在當時很少。
C.刁羽刀最終答應為王壓玉刻瓷,刁師母的催促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刁羽刀確實需要這筆錢解決家庭眼前的經濟困難。
D.小說尾聲頗有反諷意味,刁羽刀死后,所有藏品全部捐贈給了本市的博物館,這恰好是對王壓玉挽聯(lián)的無情嘲弄。
E.王壓玉與刁羽刀之間的交往故事雖簡短,卻蘊含了豐富的時代信息,反映了作者對人際關系的深重反思,意味深長。
(2)對王壓玉的來訪,刁羽刀的情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分析。(6分)
(3)請概括小說中刁羽刀這一形象的特點,并作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結尾寫王玨玉購得的精美的刻瓷在旅途中全數震裂,這一出人意料的結局在前文有哪些鋪墊?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題。(25分)
報人王蕓生
王蕓生的一生注定與《大公報》有關,《大公報》這張曾經在中國叱咤風云的報紙決定了王蕓生一生的走向,王蕓生的是是非非與《大公報》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箲(zhàn)勝利后進入上!洞蠊珗蟆窊斡浾叩奶普癯Uf:“先生一生事業(yè)在《大公報》,《大公報》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與《大公報》,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1927年3月,北伐軍打進南京,英、美、日等帝國主義派出軍艦炮轟南京,引起第六軍官兵奮起反杭。王蕓生在(華北新聞)的社論中聲援第六軍將士的正義行動。而(kih\-報)則發(fā)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第二天,王蕓生發(fā)表社論對《大公報》進行反駁。文章寫道:“被侵略者對侵略者無所謂‘躬自厚’的問題。中國國民革命的根本任務,不僅對內要打倒軍間,對外還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把帝國主義的特權鏟除凈盡!”1928年(大公報)總編褲張季變親自登門接王蕓生到(大公報)。從此王薈生的命運就與(大公報)連在一起了。
(大公報)自創(chuàng)刊以來,以“四不”為“家訓”,素有德健的“文人論政”的報格。到了王薈生,也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王蕓生以國際關系和時政見長,他寫的社評揮灑自如,一吐塊壘,人們爭相搶讀!熬乓话恕笔伦內旌,《大會報》總編樣米季育決定盡快開辟一個專攔,記載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重大事件,帶助讀者了解甲午以來的對日屈辱史,欄目名稱定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并指定王蕓生專主其事。
在王蕓生開始編撰工作時,正好趕上博儀離開清宮,清代歷史檔案得以會開,其中清朝與外國列強的外交文件很多很豐富。王蕓生奔走于京津之間,廣泛搜集史料,在多數未經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檔案中,耐心搜尋,精選細擇,有時竟通宵不眠。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工作,王薈生在《kiu-報》隆重推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每日登載一段,連續(xù)兩年半,無一日中斷。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國肚認明,國難可救!”讀來怪然有聲。他的文章后來編成了厚厚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影響深遠。王蕓生因著此書而成為我國研究日本近現代史的著名專家和日本問題的政論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戰(zhàn)處于最艱難的時候,他在(大公報)發(fā)起一場以“愛、恨、悔”為主題的精神運動。他疾呼:“我們要愛—愛國、愛族、愛人、愛事、愛理;凡我所愛,生死以之,愛護到底!我恨敵人,恨漢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損人利已,對人無同情,對國無熱愛,貪贓枉法,以及做事不盡職的人!我們要悔,上自各位領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懺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檢視自己的內心,痛切懺悔自己的大小一切過失!”
對于國民黨的貪污腐致,王薈生義憤填膺,拍案而起,屢次撰文給予痛斥,取得了民眾的擊節(jié)稱贊。他寫了著名的(擁護修明政治案》,該文筆酣意暢,正氣凜然,傳誦一時,同時巧妙地披露香港淪陷之際,“逃難的飛機竟裝來了箱籠、老媽與洋狗”的五聞,激起了遵義和昆明群眾的義憤。王蕓生最著名的社評要數《看重慶,念中原》。文中把重慶與河南作對照,描寫重慶富紊花天酒地,腦滿腸肥,限制物價,揭霉國民黨統(tǒng)治下河南災民的悲慘生活。文章一出,人民爭相傳閱。蔣介石氣急敗壞,當晚責令(大公報)?。
1948年11月10日,王蕓生在《大公報》香港版發(fā)表《和平無望》,代表《大公報》明白地反對蔣介石的罪惡統(tǒng)治,宣告起義。解放后任《大公報>社長至1966年?。晚年他以病老之軀,努力完成周恩來總理交給的任務,將修仃《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作為第一“要務”。1979年,他入院治療后,仍關心這本書,有時邊吐血邊寫作,不顧病體進行工作,以頑強的奮斗精神改完該書第1卷,就溘然長逝。后來該書在張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聯(lián)書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蕓生的遺愿。
(有刪改)
相關鏈接①他立言的長處是在常以國家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場,說一般人民所要說的話。雖則格于環(huán)境,他有時恐未必能暢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熱情,所說的話,常能打人讀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終能動人心弦,不致與民意脫節(jié)。(俞頌華《富有熱情的王蕓生》)
②王蕓生具有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良知,表現了豐富的學識和堅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德”、“才”、“識”的三條標準,他是新聞記者的楷模。(程少華《論王蕓生的以文報國精神》)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王蕓生在軍艦炮轟南京事件上與《大公報》針鋒相對,張季鶯后來卻親自登門接王蕓生到《大公報》,足見王蕓生的言辭精準得當,無懈可擊,張季鶯愛才心切。
B.王蕓生在抗戰(zhàn)最艱難之際發(fā)起一場以“愛、恨、悔”為主題的精神運動,所言情感強烈真摯。他的文章的重心在“恨’,和“悔”上,恨之對象,悔之主體,除明言者外,言外亦有所指。
C.王蕓生善子用委婉的筆調巧妙揭露丑聞。<擁護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淪陷之際權貴們自私自保,不顧百姓死活的丑態(tài)。《看重慶,念中原》則透露出后方重慶腐敗的社會風氣。
D.王蕓生撰文揮灑自如、富于熱情,秉持人民立場,用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說話,所以常能打人讀者的內心。但他有時也未能暢所欲言,屈從于外界環(huán)境的壓力。
E.王蕓生因主持“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而聲名鵲起,晚年帶病修訂《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時抱憾而亡,日本問題是他人生命運中一根重要的線索,從他身上可以見證‘段中國近現代史。
(2)王蕓生得以著成《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條件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比照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標準,有人稱王蕓生是“新聞記者的楷!,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6分)
(4)材料中有論者認為王蕓生“與《大公報》,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請結合材料分析王蕓生與《大公報》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和影響。(8分)
五、(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秋天,這里的楓葉 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飽含濃烈,幾乎讓人不辨四時了。
B.不把握中國園林的風格特點,妄加分析,就會像有些讀書人解釋儒家經典一樣穿鑿附會。
C.人眼的信息加工原理,對于 改進某些機器的輸入裝置和自控系統(tǒng)傳送器具有舉重若輕的作用。
D.梁先生長得短小精悍,骨子里透出一股攝人的氣協(xié),無論面對何種情況他都能應付自如。
1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在這期間,中國和印度建立更加緊密的發(fā)展伙伴關系達成一致,而印度總理的訪華之行將勾勒出如何推進雙邊經濟關系的藍圖。
B.教育部連續(xù)兩年發(fā)出“最嚴擇校令”,強調落實就近人學政策,為此,本報通過對全國24個重點城市的摸底調查,解密學區(qū)劃分的真實運行規(guī)則。
C.五月中旬,工信部提出了14條“降費提速”的舉措,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公布了具體的方案,引起廣大網民的廣泛討論和關注。
D.根據科學家研究發(fā)現,卡路里并不是影響體重的唯一因素,而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的類型和種類對人體健康的諸多方面有著驚人的影響。
15.依次填人下面橫線處的句子,排列順序正確的一項是(3分)
對物質科學的深入認識,將拓展對已有重要科技概念的理解,
,
;
,
,
;
①進而帶動行業(yè)和產業(yè)的發(fā)展、谶M而為改造世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劢o科學和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革④將加深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 ⑤對物質科學的深入認識有可能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巧個字。(6分)
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作為一種媒介,①
。而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眾,它有時甚至忌諱思考,因為②
。在波茲受看來,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類精神傳統(tǒng)之中進行思考。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電視卻會使我們背離這個目標。那么,③
?它把我們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一種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們只能恰如其分地稱之為娛樂。
17.閱讀下面的圖表,按要求完成題目。(5分)
(1)以上表格內容反映出的現象是:
(不出現具體數據)。(3分)
(2)針對以上現象,請從一個角度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2分)
六、寫作(60分》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空去觀看了孩子班級的戲劇表演,卻發(fā)現自己的兒子扮演了一塊沒有一句臺詞、一動不動的“大石頭”,爸爸中途離場,并給老師發(fā)來短信:憑什么讓我的孩子演一塊默雙無聞的石頭?老師告訴孩子爸爸,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這位爸爸還是難以理解:為何老師不給孩子換個角色?既然能自由選擇,孩子為什么不選個好點的角色?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