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久久精品日本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你現(xiàn)在的位置:學校網(wǎng)首頁 - 中學試卷 - 初三試卷 - 《雜說》中考題及答案

      初三試卷:《雜說》中考題及答案

      所屬欄目: 初三試卷
      【字號: 】【背景色 收藏此頁】 【關閉
       關鍵字:
      關鍵詞:《雜說》中考題及答案,初中,初三下,語文,《雜說》,中考題,答案試卷
      摘 要:一、基礎知識1、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⑴駢死(a、piánb、bìn)⑵郵無恤(a、xùb、xuě)⑶伯樂(a、bób、bǎi)⑷粟一石(a、sh&#23......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⑴ 駢死(A、pián B、bìn) ⑵ 郵無恤(A、xù B、xuě)

      ⑶ 伯樂(A、bó B、bǎi) ⑷ 粟一石(A、shí B、dàn)

      ⑸ 才美不外見(A、xiàn B、jiàn) ⑹ 其真無馬邪(A、xié B、yé)

      ⑺ 相馬(A、xiānɡ B、xiànɡ) ⑻ 馬廄(A、jiù B、jì)

      2、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駢死于槽櫪之間___________

      ⑵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⑶ 執(zhí)策而臨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⑷ 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⑸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3、為下列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⑴ 不以千里稱也(A、稱贊 B、稱呼 C、物名)

      ⑵ 故雖有名馬(A、雖然 B、即使 C、如果)

      ⑶ 一食或盡粟一石(A、有時 B、或者 C、可能)

      ⑷ 其真不知馬也(A、知道 B、識別 C、懂得)

      4、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 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

      ⑵ 策:策之不以其道 執(zhí)策而臨之

      ⑶ 其:其直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⑷ 能:雖有千里之能 晏求其能千里也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 才美不外見________

      ⑵ 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 ________

      ⑶ 其真無馬邪________


      二、閱讀并回答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讀音和意義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 食不飽,力不足。 ④ 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

      ⑴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寫法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伯樂”是比喻__________;

      “千里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抨擊的社會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寫千里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論證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C、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為

      8、各用一句話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對本文寫作意圖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借千里馬因不遇伯樂而被埋沒于世的故事,說明了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困難及其嚴重危害。

      B、本文就有馬無馬問題反復進行論述,說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借以諷喻當時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和選拔人才,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馬因不遇伯樂而被埋沒于世的故事,說明了眾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沒有遇到像伯樂那樣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馬無馬問題反復進行論述,說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借以呼吁社會能有更多的像伯樂那樣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答案】

      一、1、⑴ A ⑵ A ⑶ A ⑷ B ⑸ A ⑹ B ⑺ A ⑻ A

      2、⑴ 兩馬并駕 ⑵ 猶,尚且 等同, 一樣 ⑶ 拿,握 面對 ⑷ 通“飼”,喂 竭盡 ⑸ 正確的方法

      3、⑴ B ⑵ B ⑶ A ⑷ C

      4、⑴ 通“飼”,喂 吃 ⑵ 用鞭子打 馬鞭 ⑶ 難道,表反問 大概,表推測

      ⑷ 能力 能夠

      5、⑴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表露 ⑵ “食”通“飼”,喂 材通“才”,才能 ⑶ “邪”通“耶”,肄問詞,相當于“嗎”

      二、1、① ③ ② ④

      2、⑴ 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⑵ 喂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 ⑶ 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

      3、托物寓意 能識別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

      4、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6、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D

      8、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第三段:總結全文,著力寫“食馬者”的愚妄。

      9、B


      2005--2010全國各省市《馬說》中考試題全解析

      資陽市2010年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

      語 文

      (三)(11分)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①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③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⑤欲致士⑥,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⑦,況賢于隗者乎?豈遠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棄 ③ 之:指死馬 ④期年:滿一年 ⑤誠:真心 ⑥致士:納賢士 ⑦見事:被侍奉)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買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鳴之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說說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發(f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表達的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費盡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購得已死千里馬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將下邊兩個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 ⑵買 ⑶它(的) ⑷助詞,沒有實在意義。(2分,每小題0.5分)22.表面看是指馬,其實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 應該重視人才,用誠心吸納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確一處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這是不識好馬呀。⑵我要買的是活馬,為了一匹死馬而丟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嗚呼”,其余4個分句每句1分,對“其、也、所、者、安、事、 捐”等詞語理解或句式不落實的酌情扣分。)


      2010年朝陽市初中升學考試

      語 文 試 卷

      閱讀[甲][乙]兩篇選文,回答7—10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有人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③之賈!辈畼纺诉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比:副詞,接連地。 ②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才美不外見。 見:_____________

      (2)執(zhí)策而臨之。 臨:______________

      (3)愿子還而視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顧之。 顧: _______________

      8.翻譯選文中劃“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當今社會,商家請名人作廣告已成時尚。請結合甲、乙二文相關內(nèi)容,簡要談談“名人效應”的利或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1)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2)臨,面對。 (3)子,你。 (4)顧,回頭看。

      8.(1)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馬的標準喂養(yǎng)它。(2分,直譯、意譯均可。)

      (2)連續(xù)三天在集市上賣馬,沒有一個識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聯(lián)系“伯樂”、“馬”(2分),“名人效應”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010年蕪湖市初中畢業(yè)學業(yè)考試

      語文試卷

      (三)(15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七年,入見,帝①從容問曰:“卿得良馬否?”飛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不受。介②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踴疾驅(qū),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帝稱善,曰:“卿今議論極進!

      ——節(jié)選自《宋史·岳飛傳》

      注釋:①帝:宋高宗趙構,此次談話后就封岳飛為太尉。②介:備上鞍甲。③褫(chǐ):脫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奮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1)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然非精潔則不受

      19.兩文都談馬,韓愈筆下的千里馬本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現(xiàn)“千里之能”;被岳飛稱為“致遠之材”的良馬具有“ ”“ ”的特點。(用文中的語句填空)(3分)

      20.韓愈和岳飛都是借論馬來表達對人才的看法,韓愈先從正面提出問題,然后從反面 展開議論,岳飛則通過正反對比 闡述,他們都希望 優(yōu)秀人才能得到識別和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大慶市(09黑龍江省)

      【古文閱讀】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七年,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否?”飛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漢,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未安,踴躍疾驅(qū),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純之材也!钡鄯Q善,曰:“卿今議論極進!

      (選自【宋史·岳飛傳】)

      【注釋】①帝:宋高宗趙構,此次談話后遂封岳飛為太尉。②介:備上鞍甲。③褫(chǐ):脫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項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執(zhí)策而臨之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慍(《論語》)

      C.初不甚疾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D.帝稱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項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駢死于槽櫪之間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C. 駑純之材也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譯文:

      ⑵比行百里始奮迅。

      譯文:

      12.用斜線(/)為乙文中畫浪線的句子標出兩處停頓。(2分)

      受 大 而 不 茍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遠 之 材 也

      13.這兩段文字表面談馬,實則都告訴人們什么道理?結合具體實例,談談你對這個道理的認識。(3分)

      答:

      9.D 第一個“善”是“好”的意思,第二個“善”是“擅長”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項,在/項。C項,的/助詞。D項,它/表反問語氣。

      11.⑴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不能表現(xiàn)出來。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奮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13.告訴人們要善于識別人才、選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視人才(不要不識人才)的道理。/第二問可以從正面答善于識別人才和正確使用人才的好處,也可以從反面答不善于識別和使用人才的壞處,可以談如何選拔人才,也可以談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結合具體事例(人物或事件)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 閱讀《馬說》,完成11—13題。(7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1.選出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A. 學而時習之 B.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選出對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2分)

      A.不以千里稱也 稱: 揚名,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飼”,喂。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馬鞭子。

      13.選出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錯誤的一項。(3分)

      A.“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寓指能發(fā)現(xiàn)和賞識人才的人。

      B. 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馬也”。

      C. 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認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答案:BDD


      《馬說》中考試題一

      2006年溫州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語文試題

      三、 文言文閱讀(22分)

      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19—26題。

      (一)(12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執(zhí)策而臨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馬悲慘處境的句子是 ,

      21、文中“嗚呼”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結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為“千里馬”,你認為最需要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各是什么?請結合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談談看法。(4分)


      (二)(10分)

      飲酣,乃渭然嘆曰:“莫

      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睅煏纰偈套谇,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弊笥艺埑唬骸搬屩,以為寡人戒。”

      ①師曠:盲人樂師。 ②衽:長袍。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公被衽而避 (2)故撞之 (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4、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兩處)。(2分)

      晉 平 公 與 群 臣 飲。

      2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26、閱讀全文,選擇其中你欣賞的 一個人物,加以點評。(3分)

      19、(1)有時(2)通“飼”,喂 (3)用鞭子打 (4)面對

      20、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21、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

      22、主觀條件:把握機遇,自強不息;客觀條件: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

      23、(1)通“披”,穿 (2)所以 (3)這

      24、晉 平 公 /與 群 臣 /飲。

      25、放了他,把它(這件事)作為我的警戒。

      26、師曠:勇敢正直,機智鎮(zhèn)定,敢于冒死進諫

      晉平公:心胸開闊,勇于納諫,知錯就改。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9-25題。

      (一)(11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 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9.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⑴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葓(zhí)策而臨之(    。

      20.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fā)現(xiàn),你該怎么做?(2分)


      (二)(9分)

      閡縣林琴南孝廉紓①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③之禮?”即呼備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紓(shū):林紓,字琴南,福建閡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尤以翻譯外國小說名世。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條干肉,后來通常指學生拜師或親友之間贈送的禮物。④呼備:叫人準備。⑤赍(jī):攜帶。

      23.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⑴從師讀(     。 、埔砸m實米(     。秦撘灾聨煟ā   。

      2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之禮?

      25.林琴南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給老師?從中看出林琴南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19.⑴通“飼”,喂養(yǎng)(喂) 、票薮颍{馭) 、峭〞裕ㄖ馈⒚靼、懂得) ⑷面對

      20.想要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或“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保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三)(9分)

      23.⑴跟從(跟)、蒲b滿(裝)  ⑶背(背著)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這能作為送給老師的禮物嗎?(或“你的想法本來是好的,但這能作為學生拜師的禮物嗎?”)

      25.因為他得知老師沒有米煮飯,想幫助老師。(或“因為他得知老師家很窮,沒有米煮飯”。)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2008年山東省煙臺市

      馬 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學家。(2分)8.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A.一食或盡粟一石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B.食之不能盡其材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10.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7.韓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著鞭子,站在千里馬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2分) 10.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批判。(3分)


      (廣東汕頭卷)2007年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文:

      10.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對“千里馬”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9 駕馭(鞭打)它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l0 伯樂更重要。(1分)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2分)

      11為“千里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2006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1或盡粟一石。食2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4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j其真不知馬也。 (節(jié)選自韓愈《馬說》)

      1.對上文第二段的4個“食”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1和2讀音相同,意義不同。B.1和4讀音不同,含義也不同。C.2和 3讀音相同,含義也相同。

      D.3和4讀音相同,含義不同。

      2.《馬說》托物寓意,抨擊當時“食馬者”“不只馬”的錯誤行為。但韓愈沒有從正面闡明應該怎么做。參照第三段,你認為他主張怎么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3.〈〈馬說〉〉的標點符號,是現(xiàn)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該用問句(?)結束。請你細讀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答案:1.C2.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而能通其意(主張封建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尊之以高位,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號,問而后答,一錘定音。也可同意用問號,即把最后兩句理解為:到底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呢?發(fā)人深思,余味無窮。

      1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3分)

      或: 食: 等:

      1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據(jù)選文,說說千里馬被辱沒的原因。(3分)

      17.有時(或許) 喂養(yǎng)(或通“飼”) 等同(或“一樣”)

      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解釋文中加點字的意思。

      1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策

      2.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C.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為

      4.對“一食或盡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一次吃的糧食或許要將近一石 B.吃一頓或者要吃光一石還多的糧食 C.一次吃掉的糧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頓有時能吃光一石糧食

      5.文章借有關伯樂與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 ”,將人才比作“ ”,而以伯樂喻指 ,集中抨擊的社會現(xiàn)象是:

      答案:1.即使;驅(qū)使、驅(qū)趕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D 4.D 食馬者 千里馬 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2.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與“食之不能盡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飽,力不足

      D.一簞食,一豆羹


      13.文言文閱讀重在積累。請依據(jù)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將“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填寫完整。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編號: 068

      字詞 意思 例句 譯句

      駢死 并列而死 駢死于槽

      櫪之間 (和普通的馬)一

      同死在馬廄里



      答案:12.B 13.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編號: 068

      字詞 意思 例句 譯句

      駢死 并列而死 駢死于槽

      櫪之間 (和普通的馬)一

      同死在馬廄里

      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驅(qū)使它,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

      馬  說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祗(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埋沒)

      B. 才美不外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

      C.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8.對下列兩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以策之不以其道

      (2)之雖有千里之能屬予作文以記之漁人甚異之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B.兩個“以”不同,兩個“之”不同。

      C.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不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相同。

      9.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0.對本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間接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作者強調(diào)伯樂的重要性!

      C.文章以“馬”為喻,抒發(fā)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別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為的憤慨之情。

      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兩句,前一句表示反問語氣,后一句表示推測語氣,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

      1.D 8.A 9.C 10.A

      1.把第Ⅰ卷第二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兩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每小題3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1.(1)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達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昵?(3分,譯對'等''安'各得1分,語意通順給1分)(2)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3分,譯對'食''通'各給1分,語意通順1分)


      馬 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釋] ①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未經(jīng)加工的玉石!、陔荆阂簟皔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坜桑汉,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名馬:(2)厲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過“識馬”、“相玉”,兩文表達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馬說》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局,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10.(1)名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馬。(若解釋為有名的馬,不給分)(2)相:鑒別

      11、《馬說》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xiàn)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論述的都是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xiàn)實。(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馬說》中,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文章只能發(fā)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jīng)雕刻加工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恶R說》更多地是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而《卞和泣玉》卻能讓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參考(1)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參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颍何沂菫椋ㄕ嬲模┑膶毷怀鉃椋ㄆ胀ǖ模┑氖^,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對即可)


      馬  說韓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祗(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埋沒)

      B. 才美不外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

      C.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8.對下列兩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雖有千里之能屬予作文以記之漁人甚異之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相同。

      B.兩個“以”不同,兩個“之”不同。

      C.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不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相同。

      9.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0.對本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間接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作者強調(diào)伯樂的重要性!

      C.文章以“馬”為喻,抒發(fā)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別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為的憤慨之情。

      D.“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兩句,前一句表示反問語氣,后一句表示推測語氣,揭示了問題的實質(zhì)。




      下一頁

       相關初三試卷

      更多

       教學視頻

      更多教學視頻

      城市學校網(wǎng)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wǎng)來源注明“城市學校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城市學校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城市學校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城市學校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城市學校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轉(zhuǎn)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3、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QQ:1191060874

       最新試卷

      更多

      關于我們 | 市場合作 | 建議反饋 | 站點地圖 | 聯(lián)系我們 | 免責聲明
      深圳幼兒園 | 深圳小學 | 深圳中學 | 深圳大學 | 深圳培訓 | 咨詢 | 問題 | 討論 | 百科 | 小學作文 | 初中作文 | 高中作文 | 英語作文 | 試卷 |

      技術支持:agencialets.com 最佳瀏覽分辨率:1024*768、IE6以上 聲明:本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