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題:梅花詩話

 城市學校網為您提供閱讀題:梅花詩話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9分,考試時間1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果!
    國人對梅花的認識,有一個從實用到審美的發(fā)展過程。《尚書·說命》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笨芍}和梅是當時飲食中的主要調味品:鹽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實不僅能食用,還可以制醬、釀酒,甚至還可以入藥,有收斂止痢、解熱、鎮(zhèn)咳和驅蚊蟲的功效。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人們才改變了寫梅詠其“實”的傳統(tǒng),將梅作為一種“花”來欣賞。到南朝劉宋,一種獨立的詩歌品種──詠梅(花)詩正式出現(xiàn)。后來沿唐及宋,詠梅花的詩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寫了300首梅花詩,南宋劉克莊也一人創(chuàng)作了123首詠梅詩和8首詠梅詞,可見當時詠梅花詩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詩人“棄實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詠梅詩中的“梅真”呢?詩人往往通過梅花形象的四大亮點──色、香、姿、韻,展現(xiàn)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艷勝。宋盧梅坡《雪梅》曰:“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人常常將雪與梅一并書寫,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簡文帝《雪里不見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里窺!蹦纤螚钊f里更是將梅、雪渾融來寫,創(chuàng)造了亦梅亦雪的絕妙詩境。以雪襯梅,更顯其清、潔、寒的特色。宋張道洽《梅花》“質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質淡,是為梅色的內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張道洽說:“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轉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貴婦人的艷抹濃妝,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厭,而是在夜色中輕輕“浮動”的“清香”。呂居仁《蠟梅》說:“不將供俗鼻,愈更覺清香!边@種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賞,那些俗客是沒有資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謂寫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橫斜”幾乎成了梅的代名詞。他還有兩聯(lián)詩寫梅花的姿也同樣有名,一聯(lián)是“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另一聯(lián)是“湖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將梅樹特有的姿態(tài)──老干、疏影、橫枝寫得入木三分。樹枝橫斜自如,花期沒有樹葉,花朵干瘦色淡,這是上蒼賦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無法相比。

  有人認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杏與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與梅花的界限。對此,蘇東坡給予嚴厲的駁斥,認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之花又與月黃昏、水清淺有何交涉?”結論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擔耳”,從而維護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韻。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從韻到格,就是陸游筆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誰堪比,千載夷齊伯仲間!保ā睹贰罚╆懹螌⒚坊ɑ癁榉饨ㄉ鐣咳俗鸱畹那甯呤毓(jié)的典型,作為物的梅花被徹底地虛化了,它完全變成了詩人申訴理想人格的一種符號和載體,因此清人潘德輿盛贊陸游的梅花詩“實能為此花寫出性情氣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詩的神韻。

(節(jié)選自《梅花詩話》,有刪改)
  •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對“梅”的認識經歷了從注重其實用價值到注重其審美價值的發(fā)展過程。
  • B:“梅”在魏晉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實,供食用、調味、制醬、釀酒、入藥,而不用于供人們欣賞花形。
  • C: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注重梅花的審美價值,進而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種類——詠梅詩。
  • D:即使在南宋詠梅花詩盛行之時,文人們依然注重梅花的實用價值,認為“棄實求花”是失了“梅真”。
  • 答案為:D
    注:(D項以偏概全,“依然注重梅花的實用價值”的是個別文人。)
  •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詩人們在詠梅詩中將“梅”與“雪”結合吟詠,構成梅花“骨清”“香寒”“質淡”的特質。
  • B:梅花的香氣以“清香”、“冷淡”見長,與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賞不到的。
  • C:梅花的姿,在詠梅詩中除了寫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繪梅樹的枝干,且以橫斜疏瘦、老枝怪奇者為貴。
  • D:陸游的《梅》將梅花與伯夷、叔齊相聯(lián)系,賦予梅花封建社會士人清高守節(jié)的特征,從而將梅花的品性上升為一種理想人格。
  • 答案為:C
    注:(A項,未必所有的詠梅詩都將“梅”與“雪”結合吟詠,文中有“常!币辉~限制; B項,原文表述為梅花的香氣“俗客是沒有資格享受的”;D項,原文表述為“它(梅花)完全變成了詩人申訴理想人格的一種符號和載體”。“從而”因果關系不當。)
  •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寫梅的詩重在寫梅的果實而不專門歌詠其形;詠梅詩盛行后,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們紛紛展現(xiàn)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氣特征。
  • B:針對某些混淆桃李與梅花界限的觀點,蘇軾給予了嚴厲的批評,由此可見在蘇軾的審美觀中桃李是無法與梅花相比的。
  • C:中國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黃昏”“水清淺”等意境來烘托強化。
  • D:梅以韻勝,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韻,通過描畫梅的外在特征寫出梅的清神逸韻;陸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風亮節(jié)。
  • 答案為:B
    注:(強加因果,推論依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