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王懷義|2016屆百校大聯(lián)考_現(xiàn)代文閱讀題

 城市學校網(wǎng)為您提供《漢畫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王懷義|2016屆百校大聯(lián)考_現(xiàn)代文閱讀題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9分,考試時間1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果!
    漢畫像對世俗生活的癡迷程度是令人吃驚的。它所記述的那些生活資料豐富、詳細、準確、全面,以至于它對當時人們生活娛樂、工業(yè)制作、出仕做官、拜謁覲見和狩獵戰(zhàn)斗等內容的記述可以作為嚴肅而嚴謹?shù)膶W術研究資料而進入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資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顯然,漢代人在創(chuàng)作這些圖像資料時并未將之作為幻想材料加以處理,而是采取了徹底的寫實主義態(tài)度。正是這些逼真、準確、精細的世俗生活內容的滲透建構了漢畫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過來加強了人們對世俗生活樂趣的認同和建構。

  人間生活的樂趣是漢畫像審美意識內容的核心主題,而且這一主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一直在影響著華夏民族對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認識,并反映在他們的墓葬中。

  如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石生動、翔實而全面地記錄了一對墓主人夫婦進食時的熱鬧繁忙景象。作為整個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幅畫像所記錄的正是當時士人階層的自我世俗生活場景,它幾乎構成了漢畫像表現(xiàn)內容的基本主題之一。由此,這塊畫像石所表現(xiàn)的內容亦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墓葬的設計者似乎要將自己現(xiàn)世的生活完全帶入死后世界;換言之,在他的思想觀念中,死后的世界實際上是現(xiàn)世世俗生活的延續(xù)。于是,漢代人墓葬里的圖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續(xù)世俗生活的意義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無限延展而獲得永恒性。通過對各種文獻和資料的考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有漢一代,人們一直在傾其所有、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將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續(xù)下去,并使之永恒化。這構成了漢代藝術尤其是漢畫像藝術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題。

  山東沂南出土的這塊漢畫像石僅展現(xiàn)了漢代人生活中的一個場景,更多的同類圖像資料證明,他們不僅將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以圖像的方式保存下來,而且還將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幾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實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顯然,這種方式在兩漢時期已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的習俗。除了對日常世俗生活的極端迷戀外,沒有任何原因能解釋漢代人這種幾乎是用盡一切心思來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為。在漢代人看來,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經存在的事與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種神圣的記憶和召喚。

  林巳奈夫將漢代人的這種做法歸結為生者擔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黃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來到世間作祟,“設計這樣的措施是為了阻止魂魄在身體一旦被埋葬之后便離開其中”,“所有想法設法要死者的靈魂能夠心滿意足地住在墳墓中”。即使類似的觀點有同一時期的圖像榜題和文字記栽作為證據(jù),而且這種心理至今在中國各民族的習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這不足以完整解釋漢代人的上述行為。因為墳墓的建造者不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當時的禮儀還規(guī)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數(shù)是死者的親友或子孫,他們有朝一日同樣要走進墳墓,能給他們死后生活帶來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樣是他們世俗生活中的各種所有和價值觀念。而且,對于死者來說,貿然進入生者的領域就像生者無意間進入死者的領域一樣,并不是充滿樂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傷害。

  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儀式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漸被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變遷反映出人們關注問題的變遷,日常生活因素參與建構了人們的儀式活動,并在此過程中世俗化。在這種經濟形態(tài)基礎上所形成的這樣一個自給自足而相對封閉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樂趣所不能取代的。

(節(jié)選自王懷義《漢畫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因為漢畫像記述的生活資料豐富、詳細、準確、全面,所以它可以作為嚴肅而嚴謹?shù)膶W術 研究資料而進人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史研究。
  • B:世俗生活內容的滲透建構了漢畫像的精神世界,而漢畫像又反過來加強了人們對世俗 生活樂趣的認同和建構。
  • C:“人間生活的樂趣”是漢畫像審美意識內容的核心主題,它一直在影響著華夏民族對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認識,并反映在他們的墓葬中。
  • D:通過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可知,將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續(xù)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構成了漢 代藝術尤其是漢畫像藝術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題。
  • 答案為:D
    注:原文第三段倒數(shù)第三行,“通過對各種文獻和資料的考查”,所以“通過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可知”錯誤。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記錄的是當時士人階層的自我世俗生活場景,此類場景構成了 漢畫像表現(xiàn)內容的基本主題。
  • B:因為墓葬的設計者認為死后的世界是現(xiàn)世世俗生活的延續(xù),所以漢代人墓葬里的圖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續(xù)世俗生活的意義和作用。
  • C:在整個漢代,人們?yōu)榱藢⒆晕业氖浪咨钛永m(xù)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種的手 段和途徑。
  • D:除了將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以圖像的方式保存下來外,漢代人還將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幾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實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 答案為:A
    注:原文是“它幾乎構成了漢畫像表現(xiàn)內容的基本主題之一”。
  •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本題分數(shù):3分)
  • A:漢代人幾乎是用盡一切心思來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為他們對日常世俗生活 的極端迷戀。
  • B:在漢代人看來,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經存在的事與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種神圣的記憶和召喚。
  • C:林巳奈夫將漢代人的這種做法歸結為生者擔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黃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來到世間作祟,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 D:直到漢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現(xiàn)在祭祀等儀式活動中,且逐漸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這反映出人們關注問題的變遷。
  • 答案為:D
    注:根據(jù)原文推斷不出“直到漢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現(xiàn)在祭祀等儀式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