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 )①西方 炒作“藏獨”,少數(shù)“藏獨”分子五顏六色的臉和反華標語不斷登上媒體。②國務(wù)院辦公廳轉(zhuǎn)發(fā)《關(guān)于清理規(guī)范駐省會城市辦事機構(gòu)指導意見》,強調(diào)對“駐省辦”的清理規(guī)范工作不能 ,而必須一鼓作氣、不留死角。③浙江義烏市一名外來建設(shè)者致信市長,信中 兩千字贊揚義烏流管局。A.拖泥帶水 洋洋灑灑 連篇累牘B.連篇累牘 拖泥帶水 洋洋灑灑C.洋洋灑灑 連篇累牘 拖泥帶水D.連篇累牘 洋洋灑灑 拖泥帶水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年來,通過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東京國際書展、首爾國際圖書展等平臺,使中國出版機構(gòu)與相關(guān)國家的文學版權(quán)交易不僅越來越活躍,而且逐步走向規(guī)范。B.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如今蘇州市范圍內(nèi)共有養(yǎng)老機構(gòu)221家、機構(gòu)養(yǎng)老床位5791 5張,千名老人擁有機構(gòu)養(yǎng)老床位38.4張,供求極不平衡。蘇州面臨著養(yǎng)老服務(wù)的嚴峻挑戰(zhàn)。C.環(huán)保部發(fā)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區(qū)市開展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編制試點工作,目前,北京已經(jīng)開始進行污染源排放清單的論證和編制。D.-個科研項目的成果轉(zhuǎn)化需要經(jīng)歷不斷成熟、主動推廣并被社會所認識和認可的過程,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有的成果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內(nèi)仍可持續(xù)可能衍生商業(yè)價值。15.依次填人下面這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自古以來,中國有著廣大的詩歌需求,甚至有一種詩歌崇拜的氛圍,在其背后,是因為中國有著廣大的心靈市場。 ,, 。 , , _。①而其目的是為了不斷提升境界也就是心靈層次,從而不斷自我超越,最終達到安心②而詩歌就其本質(zhì)而言,就是一種心靈的學習或者說學問③好的詩歌作品能讓他人讀了以后感到動心④而這一點,也許正是當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⑤體驗詩中情感,領(lǐng)悟詩中意境,同樣達到安心的效果⑥詩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動于情,其過程是從心出發(fā),用心寫作,也可以說是一個修心的過程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1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6分)名由實美,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韓愈想到潮州的韓江韓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當代,由焦裕祿想到蘭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楊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崗村。其人已與為之奮斗的事業(yè)交融在一起。或許,②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過程中,他們的名,早已口口相傳, ③ ,鐫刻進歷史。名由實美,這名終歸是由人民群眾給予的,也只有人民群眾的認可才經(jīng)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答:①②③17.閱讀下面“不同大洲觀眾對中國電影中中國元素的偏好度”的圖表,根據(jù)圖表,結(jié)合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用一句話概括圖表信息所反映的結(jié)論,不超過60字。(5分)
六、寫作(60分)18.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 一天,一只公雞滿地覓食,啄來啄去,找到了一顆珍珠,它把這顆珍珠交給了所碰到的寶石工人。它說:“這的確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材料二 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得到了一份珍貴的手稿,他把手稿送給了鄰居的書店老板。這個人說道:“我相信這手稿一定寫得非常不錯,但我更傾心那一枚枚小小的銀幣!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白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河北省2016屆高三語文新課標百校聯(lián)盟大聯(lián)考試卷答案解析
1.D(“驅(qū)動文明車馬前行的技術(shù)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從各不相同逐漸趨同”錯,參見原文不同文明體中通過交流存在明顯互動性,存在著趨同現(xiàn)象”)2.C(“但一直遭到學界的否定”錯,應(yīng)是一直未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3.B(“小麥的大面積種植使公共管理系統(tǒng)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diào)節(jié)”邏輯關(guān)系顛倒,應(yīng)當是公共管理系統(tǒng)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diào)節(jié)才能使小麥的大面積種植)4.D(原文標點為“汝翼卻杲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茍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宜諭王呆送還俘掠,否則調(diào)兵剿殺,毋事姑息以蓄禍”)5.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6.C(“并下令逮捕袒護王杲的趙完”錯,應(yīng)是皇帝下令逮捕趙完)7.(1)張先生卓越出眾,人們還沒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復(fù)雜環(huán)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會顯露出來。(得分點:“卓犖倜儻”“識”“器”“見”各1分,句意1分)(2)罷免幾個懦弱的將領(lǐng),創(chuàng)建平陽堡來溝通兩河,把游擊巡邏之軍遷移到正安堡來保衛(wèi)鎮(zhèn)城,進攻守衛(wèi)的器械全部加以經(jīng)營謀劃。(得分點:“黜”“具”“經(jīng)畫”各1分,句意2分)【參考譯文】張學顏,字子愚,肥鄉(xiāng)人?贾屑尉溉赀M士。遼地巡撫李秋被免職,大學士高拱想用張學顏,有入懷疑張學顏(的能力),高拱說:“張先生卓越出眾,人們還沒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復(fù)雜環(huán)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會顯露出來!笔汤晌簩W曾稍后到達,高拱迎接并問:“誰可以擔任遼地巡撫?”魏學曾思考很久,說:“張學顏可以!备拱高興地說:“相契合了!庇谑前褟垖W顏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僉都御史,任遼東巡撫。遼東鎮(zhèn)邊界長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與敵人相鄰。官兵七萬二千人,每月供給大米一石,折合銀子二錢五分,馬匹冬天、春天供給草料,每月折合銀子一錢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夠維持幾天。從嘉靖戊午年大饑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撫王之誥、魏學曾相繼安撫集聚,沒有恢復(fù)全盛時期的一半。接著由于饑荒、旱災(zāi),餓死的人很多。張學顏首先請求救濟,充實軍隊,召回流亡遷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購買戰(zhàn)馬,嚴明賞罰。罷免幾個懦弱的將領(lǐng),創(chuàng)建平陽堡來溝通兩河,把游擊巡邏之軍遷移到正安堡來保衛(wèi)鎮(zhèn)城,進攻守衛(wèi)的器械全部加以經(jīng)營謀劃。建州都督王杲因為向投降的人索要財物而沒有得到,就進入撫順搶劫,守將賈汝翼指責他。王杲更加恨了,約了各部落做強盜,副總兵趙完指責賈汝翼挑起事端,張學顏上奏說:“賈汝翼拒絕王果贈送禮品,懲罰王杲違抗命令,實在是伸張了國威,(賈汝翼)如果因為這個而被罷免,這是升降邊將都由敵人主導了。我認為應(yīng)該命令王果送還俘虜掠奪去的人和物,否則調(diào)兵剿滅他,不要姑息而積下禍患!壁w完害怕,贈送金貂給張學顏,張學顏揭發(fā)他,皇帝下令逮捕趙完,而發(fā)布命令給王杲,按照張學顏的計策辦。各部落聽說大軍將要出動,都逃竄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約了海西王臺送還俘虜、物資講和,張學顏因此安撫他。當時張居正掌握國政,認為張學顏精于心計,十分倚重信任他。張學顏寫了會計錄用來查考核算出納。又上奏一條條詳細地測量土地的條例,處理兩京、山東、陜西功臣皇族的莊田,清理超額、脫漏、假借各種弊端。又貫徹到全國,獲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萬頃。百姓窮困賠錢虧累的,用湖陂賦稅來抵償。從正德、嘉靖耗費虧空以后,到萬歷十年,被認為最富裕,張學顏出過力。張學顏八次上疏請求退休,朝廷允許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8.第三聯(lián)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湖風”“江雨”寫活了。湖風扶起垂下的柳樹,江雨使山樓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擬人化的動作,使整個畫面變得更為形象生動,活靈活現(xiàn)。9.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借酒澆愁,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以及思鄉(xiāng)之情。第一聯(lián)“客心”“賓雁”言游子遠行,第二聯(lián)“共賞重陽節(jié)”則寫與家人(朋友)登高望遠之情,表達詩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第四聯(lián)則直抒胸臆、借典表達詩人“聊祛南國憂”的憂國憂民的情感。10.(1)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2)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網(wǎng)(3)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11.(1)答C給3分,答A給2分,答B(yǎng)給1分,答D、E不給分。(B“恐懼”欠妥,陳老三與九尾蛇之間是伙友,只有震驚,沒有恐懼;D“白不量力”錯,這一點表現(xiàn)了王大保還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E“深刻的同情”錯,作者對王大保富有同情心,但是對陳老三是厭惡、批評的)(2)①介紹“大約十二個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暗示人物的身份;②“初秋的太陽剛剛偏西”與結(jié)尾“第二天”形成呼應(yīng),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③“不曾竣工的新蓋的屋子”與小說中扁頭王王大保腐朽、傾斜和倒塌的矮小的木屋形成對比,引發(fā)人物感慨,凸顯人物貧窮的生活,豐富人物形象。(每點2分)(3)①相貌丑陋,受人欺凌;②孤苦無親,沒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③忠厚老實,生活貧困;④注重感情,有著美好的追求,想修繕祖上留下的腐朽、傾斜、倒塌的矮小木屋。(也可答“拒絕誘惑”)(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4)示例一:陳老三。①陳老三是故事最早出現(xiàn)的人物,因為這個人物而展開了故事情節(jié);②王大保的出現(xiàn)以及王大保扁頭中的“活珠子”只是推動陳老三實施計劃的因素,起到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③對王大保的描寫,有力烘托了陳老三的狡猾奸詐和貪婪;④陳老三是作者批判對象,有力地批判那些為了利益而害人性命的惡劣現(xiàn)象。示例二:王大保。①故事的發(fā)生實際上設(shè)置在王大保一方,因為“活珠子”在王大保的腦袋中;②小說實際上是以“王大!北忸^里的“活珠子”為線索組織小說情節(jié)的;③對陳老三的描寫有力地烘托了王大保忠厚老實,形成反差;④以王大保被殺結(jié)尾,突出了小說的悲劇性,凸顯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每點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12.(1)答E給3分,答C給2分,答D給1分,答AB不給分。(A“美麗華酒店,是李兆基跟好友楊志云……合力創(chuàng)辦”錯,原文是“美麗華酒店是何善衡、何添、楊志云、洗為堅等在當年合力創(chuàng)辦的”;B“但是他與其余四兄弟一樣都想放棄美麗華”錯,參見原文“兄弟們都有放棄美麗華之想,但他舍不得父親遺下的事業(yè)”;D“可能”欠妥,原文是說“到時將美麗華改組分拆勢所難免”)(2)①生意上,美麗華處于黃金地段,有發(fā)展前景,并且股價相當便宜。②感情上,重情重義,想照顧故友的下一代,不愿看到老友的事業(yè)——美麗華被分拆、化整為零。(3)①身經(jīng)百戰(zhàn),艱難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有著深厚的情感,千般不舍的情感。②對美麗華解體的萬般無奈之情。③希望李兆基不要解散重組美麗華,成就楊家上下兩代人的心意。(4)示例一:不可刪去。理由:①這三段是作者對李兆基的評價,先敘后評,敘評結(jié)合,符合評傳的基本特征及要求。②這三段表達了李兆基對故友的思念,對人事的感觸,對成敗得失的認識,既總結(jié)了全文,又對李兆基為人處世的總結(jié)和升華。③這三段是作者對李兆基有力評價和高度贊嘆,也是作者借對李兆基評價,表達了對人生世事的看法,提升了文章的主旨。④整齊的句式,強烈的反問,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示例二:可刪去。理由:①文本敘述李兆基接到林高演完成使命的報告,已經(jīng)完整的敘述完了李兆基收購美麗華的事件。②文本以“這位名成利就的香江大亨有著無窮的思念,無盡的感觸,無言的嘆息”結(jié)尾,有戛然而止的意味,給讀者流下想象的空間。③結(jié)尾三段對李兆基的評價使文章顯得過于直白,不夠含蓄。④結(jié)尾兩個問句,讓讀者感覺沉悶,與李兆基收購美麗華的風格不配。(理由每點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13.B(連篇累牘:形容敘述的篇幅過多、過長。拖泥帶水:形容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干脆。洋洋灑灑:形容文章或談話內(nèi)容豐富,連續(xù)不斷)14.C(A成分殘缺,介詞淹沒主語,刪去“通過”或“使”。B句式雜糅,刪去“根據(jù)”或“顯示”。D語序不當,把“可能”移到“在幾十年”前面)15.A(②句闡述詩歌的本質(zhì),排在最前,⑥①共同闡述詩歌與心靈的關(guān)系,③⑤共同闡述好的詩歌的作用,④得出結(jié)論)16.①回望歷史②當初他們并沒有想到留名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17.她理差異、民俗(文化)差異、人種差異直接影響到不同大洲觀眾對中國電影中中國元素的偏好。(意思對即可。沒有進行分析綜合的,酌情給分)18.參照201 5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寫作提示】材料由兩段同質(zhì)性文字組成。公雞需要的不是精巧的珍珠,而是一些小米粒;那個沒有文化的人盡管知道手稿的珍貴,但他更傾心那些銀幣:他們的真實所需決定了對于外物的價值判斷。米粒是生命之維系,銀幣是生活之必需,實用主義的考量,是公雞與那個沒有文化的人估衡事物價值的標準。由此可以引發(fā)以下一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取決于什么?需要與舍棄,標準在哪里?實用與審美,物質(zhì)與精神,其價值怎么裁定?作為有理性的高等智能動物的人,維系我們生存與生活的真正需要是什么?該如何面對我們生命中的“有”與“無”?該怎樣評判(或取舍)“精巧”與“實用”,“精神”與“物質(zhì)(金錢)”?我們能夠像公雞和那個沒有文化的人那樣絲毫不為“珍珠”“珍貴的手稿”而動心,而能坦然淡定地將它們交給真正需要它們的人嗎?面臨“需”“取”“舍”“予”的緊要關(guān)頭,我們又需要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呢?我們能夠尊重并遵從白己內(nèi)心真實的意愿而生活,而不是被那些并非需要的“珍珠”所綁架所奴役嗎?我們是否能學會夠涵養(yǎng)、豐富白己的文化底蘊,而不輕易就被幾枚銀幣所桎梏,而將珍貴的精神(文化)的瑰寶拱手讓人乃至棄若敝履嗎?基于上述問題的思考、探討,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闡發(fā)白己的感悟。參考立意:(1)物取所需,理性估衡;(2)價值取決于需要;(3)學會“取”“予”,不為物役;(4)尊重白己的真實意愿而生活;(5)“寶刀贈英雄,紅粉送佳人”,物歸所主(才盡其用),才不致埋汰其珍貴的價值;等等。
上一篇:2016屆高三英語第二次百校大聯(lián)考試卷及答案
下一篇:山東省2016屆高三語文上學期第一次診斷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