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百校聯(lián)盟2015屆普通高中高三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測
語文試題
第一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戲韻畫意
王青
中國戲曲人物畫是以傳統(tǒng)戲曲人物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且以中國畫的形式來加以表現(xiàn)的畫種,以傳統(tǒng)的中國戲曲人物入畫,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的藝術(shù)形式。當代中國畫畫家韓羽先生曾說過:“中國戲,中國畫,雖不同名,卻是同姓,似是姐妹。”二者同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國畫和中國戲曲有著一定的相通性和規(guī)律性,以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中國戲曲,最能把中國特有的那種東方藝術(shù)神韻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意象是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思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shù)形象。自古以來,中國藝術(shù)就一直未停止對意象神韻追求的步伐,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對于美的要求不僅僅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摹寫,而是要走進人的內(nèi)心,追求一種心靈的感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畫要傳神,有韻味。若說中國畫是靜的藝術(shù),那么中國戲曲就是動的藝術(shù)。在中國戲曲里,意象是一種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的表“意”形式,戲曲中的道具及環(huán)境不一定要準備的面面俱到,但是它所要營造的氛圍、效果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戲曲舞臺上往往都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chǔ)上進行高度提煉和升華,它要表現(xiàn)的意蘊主要在于演員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戲曲舞臺在觀眾面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一個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的世界。
中國戲曲人物畫具有“三感”,即“動感”、“美感”、“情感”。戲曲中有很多程式化的動作,如手、眼、身、發(fā)、步等表演程式的戲曲語言,這些動作都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根據(jù)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其不同的動態(tài)。往往畫家們可以抓住舞臺上最精彩的一瞬,將一些富有動感美的典型瞬間融入畫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在畫面上。戲曲藝術(shù)是美的藝術(shù),戲曲人物不論服飾、妝容、還是表情、神態(tài)都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中國畫和戲曲都追求神似重過形似,重在表意,中國戲曲人物畫的關(guān)鍵在于傳神,將畫面所表達的意味傳達給看畫之人,從而產(chǎn)生共鳴。
我們鑒賞戲曲人物畫時,“三味”(“韻味”、“趣味”、“戲味”)是重要的標準。一幅優(yōu)秀的戲曲畫,這“三味”缺一不可。韻味指的是要充分表現(xiàn)出戲中人的內(nèi)心情感。”“趣味”主要指的是人物造型要加上畫家對其有意的加工改造,或變型或夸張,而不是單純的對其描摹!皯蛭丁斌w現(xiàn)的是中國戲曲獨特的藝術(shù)風采。戲曲本身就帶有很高的符號性,用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中國戲曲,將戲曲本身的戲曲語言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相融合。
不論是“三感”還是 “三味”,可以說都是對中國戲曲人物畫概括簡練的總結(jié)。將戲曲與中國畫兩種傳統(tǒng)藝術(shù)糅合起來,形成一種別具一格、有著獨特魅力的新藝術(shù)形式,它所體現(xiàn)的神韻和美感是對東方藝術(shù)最好的詮釋。
在中國戲曲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中,戲曲畫作品與戲曲表演是有一定差距的。戲曲畫的創(chuàng)作作品既可以是戲曲表演本身的真實寫照,也可以是經(jīng)過作者有意識的對戲曲表演進行加工改造,從中提取一些元素或者是符號語言來進行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戲曲本身作為戲曲創(chuàng)作的母本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戲曲演員程式化的妝容、臉譜、頭飾和服飾,鮮艷的色彩,帶有夸張性質(zhì)和一定寓意的圖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這些都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并且十分入畫。
中國戲曲源于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戲曲人物畫的表現(xiàn)方式也愈加豐富,基于傳統(tǒng),在老戲的基礎(chǔ)上人融入新的藝術(shù)觀念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繪畫創(chuàng)作語言。1.下列關(guān)于“中國戲曲人物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 中國戲曲人物畫屬于中國畫系列,于中國戲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以傳統(tǒng)戲曲人物為題材,且用中國畫的形式來進行表現(xiàn)。B. 中國戲曲人物畫最能把中國特有的藝術(shù)神韻表現(xiàn)出來,它具有動感、美感、情感的特點,欣賞著能借以產(chǎn)生一個美的聯(lián)想世界。C.中國戲曲人物畫是一種追求戲韻畫意的藝術(shù)形式,關(guān)鍵之處在于傳神,注重將畫面所表達的意味傳達給觀眾,從而產(chǎn)生共鳴。D.中國戲曲人物畫都是韻味、趣味戲味缺一不可的作品,它要求將戲曲語言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相融合,與戲曲一樣重在表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 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國畫和中國戲曲一樣,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都追求神似重過形似,都追求意象神韻。B. 畫要傳神,要有韻味,說的是畫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摹寫,而且是要走進人的內(nèi)心,追求一種心靈的感觸。C. 戲曲藝術(shù)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chǔ)上提煉和升華而產(chǎn)生的,而演員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是其意蘊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D. 戲曲人物的服飾妝容、表情神態(tài)都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人物表演的夸張性和圖案的寓意性都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盡管中國畫是靜的藝術(shù),中國戲曲是動的藝術(shù),但兩者都追求一種心靈的感觸,都強調(diào)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span>
B. 中國戲曲中手、眼、身、發(fā)、步等表演程式化的動作從生活中提煉而來,既構(gòu)成了戲曲語言,也為畫家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
C. 戲曲畫作品的藝術(shù)形式與戲曲藝術(shù)不同,其創(chuàng)作一方面參照戲曲表演本身,一方面需要對戲曲表演進行加工改造。
D. 中國戲曲源于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戲曲人物畫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融入新的藝術(shù)觀念,以形成新的繪畫創(chuàng)作語言。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毛喜,字伯武,滎陽陽武人也。
右衛(wèi)將軍韓子高始與仲舉通謀,其事未發(fā),喜請高宗曰:“宜簡選人馬,配與子高,并賜鐵炭,使修器甲!备咦隗@曰:“子高謀反,即欲收執(zhí),何為更如是邪?” 喜答曰:“山陵始畢,邊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為杖順,然甚輕狷,恐不時授首,脫其稽誅,或愆王度。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之力耳!备咦谏钊恢,卒行其計。
及眾軍北伐,得淮南地,喜陳安邊之術(shù),高宗納之,即日施行。又問喜曰: “我欲進兵彭、汴,于卿意如何?”喜對曰:“臣實才非智者,安敢預兆未然。竊以淮左新平,邊氓未乂,周氏始吞齊國,難與爭鋒,豈以弊卒疲兵,復加深入。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寢兵復約,然后廣募英奇,順時而動,斯久長之術(shù)也!备咦诓粡。后吳明徹陷周,高宗謂喜曰:“卿之所言,驗于今矣。”
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納忠,多所匡益,數(shù)有諫諍,事并見從,由是十馀年間,江東狹小,遂稱全盛。唯略地淮北,不納喜謀,而吳明徹竟敗,高宗深悔之,謂袁憲曰:“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
初,后主置酒于后殿,展樂賦詩,醉而命喜。于時山陵初畢,未及逾年,喜見之不懌,欲諫而后主已醉,喜升階,佯為心疾,仆于階下,移出省中。后主醒,乃疑之,曰:“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乃以喜為永嘉內(nèi)史。
喜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靜,民吏便之。喜在郡有惠政,乃征入朝,道路追送者數(shù)百里。其年道病卒,時年七十二。
(節(jié)選自《陳書·毛喜傳》,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脫其稽誅,或愆王度 愆:過錯
B.安民保境,寢兵復約 寢:停止
C.卿之所言,驗于今矣 驗:證實
D.唯略地淮北,不納喜謀 略:攻占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B.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C.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D.我悔召毛喜\知其無疾\但欲阻我歡宴\非我所為\故奸詐耳\當乞一小郡\勿令見人事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毛喜思慮深遠。韓子高有謀反跡象時,毛喜奏請高宗簡選人馬,調(diào)撥給韓子高,并賜予恢炭,使之修繕武器盔甲,目的在于穩(wěn)住子高,使其推遲作亂時間。
B.毛喜明察時勢。高宗想進兵彭、汴,毛喜認為淮左剛平定,好不太平,不能憑借疲憊之師與周人爭鋒,高宗不聽,結(jié)果吳明徹作戰(zhàn)失敗,損兵折將。
C.毛喜受高宗寵信。高宗把政事委托給毛喜,毛喜也盡忠竭誠,知無不言。所言之事大多被高宗聽從。于是十余年間,狹小的江東開始呈現(xiàn)出全盛局面。
D.毛喜忠誠敢諫。陳后主在父喪不久就大擺筵席,并且命令毛喜喝酒。毛喜不高興,想進諫但皇上已醉,他就假裝發(fā)病,仆倒于地。后主酒醒后就貶了他的官。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圖之一壯士之力耳。(5分)
(2)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納忠,多所匡益,數(shù)有諫諍,事并見從。(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8—9題。
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史達祖
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照野霜凝,入河桂濕,一一冰壺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盡成悲鏡。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lǐng)?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憂心耿耿。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
【注】南宋開禧年間的一個六月,史達祖與南宋使團離開臨安,前赴金國恭賀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達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館驛中,這首詞就是在館驛中寫成。
8. 你認為“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句中哪兩個詞用得好,請簡要賞析。(5分)
9. 這首詞表現(xiàn)了詞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對“學”與“思”二者的關(guān)系作過辯證論述,他說:“ , !
(2)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表現(xiàn)詩人蔑視權(quán)貴的詩句是“ , !
(3莊子《逍遙游》中對待“譽”和“非”的態(tài)度來說明“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境界的兩句是“ , 。”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從以下三、四大題中選定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選定大題內(nèi)的小題,不得選作另一大題內(nèi)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最后的呼喚
李光偉
(1) “回來,回來,隔山繞山來,隔水過橋來。莫在外面冷著餓著快回來,回來穿衣吃飯來……”故鄉(xiāng)的七月,彌滿在村莊上空的不僅是那一陣陣的稻花香,還有這悠揚的叫魂聲。
(2)那時你若丟三落四忘了什么,就會被大人恨恨的罵一句:“魂不守尸”。若你精神萎靡,不喜動蕩那一定是魂不附體了,到了七月,家人就會認真的給你叫魂。奶奶早早的就把那松柴做的火把曬了又曬。進入七月開始叫魂,奶奶一手點著火把,一手端著米碗,米上放有雞蛋,雞蛋上繞著紅線,三寸金蓮移動在村間巷道上,悠揚的呼喊著“回來,回來,莫在外面冷著餓著快回來……”我跟在后面,揮動著平日穿的破衣服搖旗回應(yīng)“回了,回了”,心里卻想著那顆繞著紅線的噴噴香的雞蛋。所有的伙伴家家都在叫魂,呼喚聲此起彼伏:“寶財回來,六順回來,雙狗回來,盼弟回來……”聲音在山谷間回響飄蕩,如小村的呼喚,又如全村的和聲歌唱。
(3)因為奶奶的虔誠,我的魂魄始終沒有飄遠,緊緊地依戀著那小村,那家鄉(xiāng)。直到那年走出大山,到城里上了中學。在課堂上新學了一門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至此,我認定奶奶的叫魂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動,我是被那玖雞蛋引誘的;赝切〈,仿佛被一種叫愚昧的云籠罩著。那年的七月,奶奶依舊準備著火把、米碗、雞蛋。確又在我的反對和指責中收了起來。奶奶依舊笑呵呵的說“好,好,寶財長大了,不用叫魂了”。那一年叫魂的聲音稀疏了許多。
(4)看來物質(zhì)確實是第一性的,只要兩碗干飯得飽,我依舊健康的長大。那年,背上個馬桶包,作酷酷狀,魂早飄出大山,準備離開小村,闖蕩江湖。盡管奶奶和母親流了不少的淚,我還是意無反顧地走了。心里暗暗盤算著,總有一天我會衣錦還鄉(xiāng)的。
(5)那一年,大街小巷都唱一首流行的歌《故鄉(xiāng)的云》,“歸來吧,歸來喲,我已滿身疲憊,歸來卻是空空的行囊……”聽著好象是奶奶在村口為我叫魂。盡管這流行的歌詞不是什么好兆頭,我還是向著那沿海行走江湖。
(6)看來江湖只是一個傳說,有的是苦和累,有的是心酸和淚水。驚恐的從一個城市飄向另一個城市,魂卻不知丟到了哪里?每一個七月,多想奶奶再能把我的魂給叫回來,多想棲息于家鄉(xiāng)的枝頭,不在漂泊,可魂丟了,如何還鄉(xiāng)?就連奶奶離開人世的日子,不孝的孫子都那樣失魂落魄地在陌生的遠方行走著。
(7)小村里,早沒了叫魂的的習俗,年輕的小媳婦們母親們也不會叫魂的禮數(shù)了。村里有了衛(wèi)生院,誰家娃兒病了都奔那里去?蓪τ谖覀兤丛谕猓斈暝诮谢曷曋虚L大的一代總感覺小村少了什么,總希望叫魂的聲再起。
(8)太想那小村了,顧不得一無所成,顧不得行囊空空,慚愧地收起當年衣錦還鄉(xiāng)的理想,回到那小村。后生們繼續(xù)逃離著,小村更加寂寞荒涼。那一晚突然又在村間巷道里聽到了叫魂聲,呼喚如泣如訴,香火忽明忽滅,讓寂寥的小村的夜增添無數(shù)的憂傷和神秘的色彩,那是堯奶奶在叫魂。
(9)堯奶奶九十多歲了,雖然還能緩慢行走,人確是完全糊涂了。那些日子,每個夜晚她總握著香火在村間里呼喚!盎貋恚貋,隔山繞山來,隔水過橋來……”她不知道長生出事了,長生在那遙遠的工地從高樓跌落,象一粒塵埃落到地上就消失了,可冥冥之中她呼喚長生的名字最多。據(jù)說,客死在他鄉(xiāng)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停留在異鄉(xiāng),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yǎng)和經(jīng)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于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zhuǎn)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姚奶奶不是專門為誰叫魂,她呼遍了出門打工的所有村里子孫的名字,呼聲越來微弱直到熄滅。
(10)堯奶奶去世后,小村更加寂靜了,那叫魂的習俗永遠成了小村的歷史。此后,不管走到那里,那小村最后的呼喚總是常常在耳邊響起。大半生來總是苦苦追尋著什么?那衣錦還鄉(xiāng)已記不起,發(fā)不發(fā)財已不重要。驀然回首,那份溫暖的鄉(xiāng)情等候在那小村里,于是,總要常;丶,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丟失。
(選自《文苑·西部散文》)
(1)下列對小說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悠揚的叫魂聲”一句中“悠揚”一詞含意深刻,既寫出了故鄉(xiāng)叫魂聲的高低起伏、持續(xù)和諧的狀態(tài),也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真切的感受。
B.本文中,作者情感很復雜,既有對家鄉(xiāng)老一輩人思想落后愚昧的鄙視,也充滿著對奶奶的思念之情和對故鄉(xiāng)那份溫暖鄉(xiāng)情的依戀。
C.“回來,回來,隔山繞山來,隔水過橋來……回來穿衣吃飯來……”的叫魂聲前后多次出現(xiàn),照應(yīng)的運用很成功,顯得結(jié)構(gòu)嚴謹。
D.第(8)段中說,“后生們繼續(xù)逃離著,小村更加寂寞荒涼”,這里表現(xiàn)了“我”對農(nóng)村人越來越城市化、農(nóng)村越來越落后的擔憂之情。
E.“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丟失”,結(jié)尾一句說明作者在多年外鄉(xiāng)漂泊、歷經(jīng)人生的坎坷后,相信了人會有自己的魂魄。
(2)第(5)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文中寫了哪些叫魂有關(guān)的人與事,請簡要概括。(6分)
(4)請?zhí)骄恳浴白詈蟮暮魡尽睘轭}的妙處。(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張中行:“都市柴門”主
張昌華
張中行先生,自命寓所為“都市柴門”。我有緣為95歲的中行先生選編了一本《負暄絮語》,故曾叩“柴門”,與先生有一面之雅。
張先生的寓所門前一小塊置放一張小飯桌,狹窄的過道上立著書架。室內(nèi)靜得出奇,迎面墻上老掛鐘的咯嗒咯嗒聲,聲聲入耳。更令我驚訝的是家中的擺設(shè)、物什都是舊物,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
張中行剛剛醒來,見我們來了,頷首致意。此前我已給他寫過信并通了電話。他不感意外。室內(nèi)簡樸得令人咋舌。他一直坐在床上,床上都是花花綠綠的舊被。我們奉上隨身帶來的出版物,老人饒有興趣地翻閱,字小看不清,他借用放大鏡。我仔細打量:老人樣子還硬實,頭發(fā)全白,較胖,本就較小的眼睛顯得更小了,嘴也有點癟了。他的大女兒張文對我們說,老人上午要吸一個多小時的氧氣,午覺時間長,也不大活動,基本謝絕訪客。我們與老人合影后,又參觀了他的書房,書卷氣襲人,室內(nèi)案幾上陳著文房四寶,只是較嫌雜亂。張文謙稱書房像倉庫,我說“典藏的都是文物”。書櫥內(nèi)列著古玩,以石頭居多。當我們告辭時,老人雙手拱抱揖送。一句話也沒說。我只是一周前在電話中聽他說過“歡迎你們來”。
因編書需要,我較系統(tǒng)地拜讀了張中行散文,尤其是自述性文字,對先生的為人與為文略知一二。
張中行是位從燕趙大地高粱窠里走出來的學人,蒼蒼百年絲毫未改他憨厚、淳樸的本色。在做學問、待人、處事以至生活上,古韻猶存。
張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將賬記在心上。從1937年到1952你那,他受三位友人惠助,一心想回報,有的已下世,欲報無門,他只能“長存于心,到蓋棺時還不能還或報,就帶到地下,永世不忘”。與此相比,他援手別人的 “數(shù)目不小,我都希望統(tǒng)統(tǒng)忘卻”。有趣的是,某次他的一位同事遭竊,很難過,張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盜金額的一半,幽默地說:“就當我們兩人被偷了!
張中行對于向他索字、要簽名、要書的人,他都來者不拒。寫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還樂于幫別人向啟功、金克木索墨寶、要簽名。金克木一般不給人簽名,他就把筆硬塞到他手里,命令他“簽!”但他從不代子女向別人求墨寶,甚至連自己的字也不給子女。
張中行對人古道熱腸,對小動物也憐愛有加。一次他抱回一只流浪貓,回家后又覺得這貓可能有主人,怕主人找不到會著急,于是又趕緊出去貼“招領(lǐng)啟事”。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他養(yǎng)了許多流浪貓,家里成了收容所。
張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到85歲時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他對生活的要求很低。請啟功吃飯也是樓下的小館子,四菜一湯,喝點二鍋頭,真有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味道。有時在外面吃飯,一根豆腐絲掉在桌上,他都要撿起來吃,席畢若有剩菜,他很從容地打包帶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張中行的儀表既不軒昂也不瀟灑,甚而也乏學者那種雍容與儒雅。他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凡人。但他行為高逸,雖隱身市井,卻“道通天地”,雖身居陋巷,而“思入風云”。他講“順生”,但“不偏不競,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準則:“心里有所疑就說,是自由;聽著不以為忤,是容忍。”對不同意見,我一是尊重,二是歡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絕不爭論。
張中行的尊尚世道。他對前輩的尊崇、仰慕盡顯在“負暄三種”字里行間,先生得(北大)紅樓“自由”精神,“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寫則以真面目見人”的原則,不視先賢為神,把師輩們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紙上,給讀者一個完整、鮮活的形象。
譬如對梁漱溟。對梁氏的耿直、迂闊,張中行認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有理論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說重一些,至少從效果方面看,還近于可笑”。接著張中行自責說他沒有同梁先生溝通,責任的一半在我,另一半便退給梁先生。
北大九十華誕,學校請張中行寫以“我與北大”為主旨的文章。他寫了篇《懷疑與信仰》。他認為,他受北大最大的影響,是一種懷疑精神。因為懷疑而思考,因為思考而進一步懷疑。他總說:“老北大比新北大好,因為老北大讓人疑,新北大讓人信。”他欣賞培根的名句:“偉大的哲學始于懷疑,終于信仰!
(選自《江淮文史》2014年4期,有刪改)
相關(guān)鏈接:張中行,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石莊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
(1)下列對傳記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 這篇傳記既有對傳主張中行先生的直接描寫、真切感人,又有對傳主為人為學的間接描繪,生動風趣,人物形象刻畫全面。
B. 全文選擇自己與張中行先生交往的事件加以記敘,運用外貌、語言等多種描寫手段,傳主形象生動,顯得真實可感、可信。
C. 家成了很多流浪貓的收容所,表現(xiàn)了張中行對小動物的憐愛有加,這樣的事例既使得文章充滿趣味,也反襯了傳主的形象。
D. 張中行先生在生活上不追求奢華,簡樸、簡約,崇尚節(jié)約,意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從不浪費,應(yīng)該是大家學習的楷模。
E. 對于同學遭竊,張中行慷慨解囊,“就當我們兩人被偷了”一句,既顯示了傳主的生性幽默,也表達了傳主對失主的同情。
(2)張中行先生的為人有哪些特征?請結(jié)合有關(guān)內(nèi)容簡要概括。(6分)
(3)作者把張中行稱為“都市柴門”主,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4)張中行在治學方面的哪些品質(zhì)給你的印象最為深刻?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愕母惺堋#?分)
上一篇:江西省橫峰縣2015屆高三語文第一次聯(lián)考試卷及答案
下一篇:山東省濟寧市2015屆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