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校網為您提供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譯者導言|周國平|閱讀題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9分,考試時間1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果!
在哲學家、藝術家、圣人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形而上①的追求。我們在廣義上可以把他們都看作哲學家,因為他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哲學要做的事情,即闡釋人生的意義。尼采說,通過他們的出現(xiàn),“從不跳躍的自然完成了它唯一的一次跳躍”,即實現(xiàn)了“對于存在的偉大解釋”。
自然產生哲學家的用意是要闡釋人的生存之意義,哲學家應當不辜負自然的重托,負起這個使命。尼采發(fā)現(xiàn),在他的時代中,只有叔本華是負起了這個使命的。他說,叔本華的偉大之處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畫面前,解釋它的完整的意義”。
對于生命之畫的完整意義的闡釋,不能靠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憑借個人真實的生命體驗。尼采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就是這樣。這樣建立的哲學,“盡管一開始也只是為了自己;但通過自己最終是為了一切人” ②。相反,那種空洞說教或抽象演繹的哲學,在人生啟迪上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價值。叔本華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棄絕自我、聽天由命,尼采對此并不贊同,后來還不斷地予以猛烈抨擊。
與叔本華形成對照的是那些“冒牌哲學家”,他們舍本求末,致力于詳盡地研究生命之畫所用的畫布和顏料,而不是理解畫本身。人們看到,“在哲學的大廈中,他們立刻就陷在那樣一些地方了,在那里他們得以博學地贊同和反對,得以苦思、懷疑和辯駁”③,而對大廈的整體狀況卻毫無了解的興趣。
按照哲學界相當一致的看法,康德實現(xiàn)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档滤坪鹾苡姓f服力地證明了人的認識不可能觸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質。因此,在康德之后,哲學向何處去便成了問題。尼采對此有深刻的感知,他說:“對真理的絕望……這一危險伴隨著每一個以康德哲學為出發(fā)點的思想家。”康德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影響,使得“一種具有腐蝕和瓦解作用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④得以流行?档抡軐W引起了他們嚴重的心靈危機。例如,和康德同時代的德國詩人克萊斯特,讀了康德哲學之后,說自己 “最神圣的內心深處”被這個思想刺傷了,發(fā)出了痛徹心肺的悲喊:“我的最高目標沉落了,我一無所有了!
尼采自己也是因康德哲學而對真理感到絕望的人,但他不甘心停留于絕望,而要懷著這絕望繼續(xù)前進,即使明知對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認識之不可能,仍要為世界和人生尋找一種形而上意義。在這種心情下,從康德哲學出發(fā)而仍然試圖給世界和人生做出整體解釋的叔本華哲學對尼采就有了一種向導的作用。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竭力向人們解釋這幅畫的悲劇涵義,創(chuàng)建了他自己的哲學。
注:①“形而上”是指比較抽象的規(guī)律,包含做人做事的原則。②③④引自尼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在哲學家、藝術家、圣人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形而上①的追求。我們在廣義上可以把他們都看作哲學家,因為他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哲學要做的事情,即闡釋人生的意義。尼采說,通過他們的出現(xiàn),“從不跳躍的自然完成了它唯一的一次跳躍”,即實現(xiàn)了“對于存在的偉大解釋”。
自然產生哲學家的用意是要闡釋人的生存之意義,哲學家應當不辜負自然的重托,負起這個使命。尼采發(fā)現(xiàn),在他的時代中,只有叔本華是負起了這個使命的。他說,叔本華的偉大之處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畫面前,解釋它的完整的意義”。
對于生命之畫的完整意義的闡釋,不能靠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憑借個人真實的生命體驗。尼采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就是這樣。這樣建立的哲學,“盡管一開始也只是為了自己;但通過自己最終是為了一切人” ②。相反,那種空洞說教或抽象演繹的哲學,在人生啟迪上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價值。叔本華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棄絕自我、聽天由命,尼采對此并不贊同,后來還不斷地予以猛烈抨擊。
與叔本華形成對照的是那些“冒牌哲學家”,他們舍本求末,致力于詳盡地研究生命之畫所用的畫布和顏料,而不是理解畫本身。人們看到,“在哲學的大廈中,他們立刻就陷在那樣一些地方了,在那里他們得以博學地贊同和反對,得以苦思、懷疑和辯駁”③,而對大廈的整體狀況卻毫無了解的興趣。
按照哲學界相當一致的看法,康德實現(xiàn)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档滤坪鹾苡姓f服力地證明了人的認識不可能觸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質。因此,在康德之后,哲學向何處去便成了問題。尼采對此有深刻的感知,他說:“對真理的絕望……這一危險伴隨著每一個以康德哲學為出發(fā)點的思想家。”康德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影響,使得“一種具有腐蝕和瓦解作用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④得以流行?档抡軐W引起了他們嚴重的心靈危機。例如,和康德同時代的德國詩人克萊斯特,讀了康德哲學之后,說自己 “最神圣的內心深處”被這個思想刺傷了,發(fā)出了痛徹心肺的悲喊:“我的最高目標沉落了,我一無所有了!
尼采自己也是因康德哲學而對真理感到絕望的人,但他不甘心停留于絕望,而要懷著這絕望繼續(xù)前進,即使明知對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認識之不可能,仍要為世界和人生尋找一種形而上意義。在這種心情下,從康德哲學出發(fā)而仍然試圖給世界和人生做出整體解釋的叔本華哲學對尼采就有了一種向導的作用。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竭力向人們解釋這幅畫的悲劇涵義,創(chuàng)建了他自己的哲學。
(選自周國平《<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譯者導言》有刪節(jié))
注:①“形而上”是指比較抽象的規(guī)律,包含做人做事的原則。②③④引自尼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
- 1.下列關于“生命之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3分)
- A:叔本華沒有辜負自然的重托,站在整幅“生命之畫”面前,解釋人的生命完整的意義。
- B:叔本華對“生命之畫”完整意義的闡釋是從他自己個人的真實生命體驗開始,不是靠抽象的邏輯推理。
- C:叔本華最后的哲學研究背離了“生命之畫”,棄絕自我,聽天由命,尼采對此并不贊同,后來還不斷地予以猛烈抨擊。
- D:“冒牌哲學家”致力于研究“生命之畫”中的局部細微的東西,不是對“生命之畫”做整體理解。
- 答案為:C
注:背離了“生命之畫”,無中生有。 - 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有關尼采的哲學思想或認識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3分)
- A:哲學是由客觀自然提煉出來的,實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解釋,需闡釋人的生命意義。
- B:哲學是給世界和人生做出整體解釋,最先是為了自己,再通過自己最終服務所有的人。
- C: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竭力向人們解釋生命的悲劇涵義,為世界和人生尋找一種形而上意義,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哲學。
- D:康德“認識不可能觸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質”的哲學思想,使得詩人也對真理感到絕望,內心崩潰,使“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得以流行。
- 答案為:D
注:“使得詩人內心崩潰”是作者的舉例,不是尼采的哲學思想或認識。 - 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3分)
- A:作者之所以認為藝術家、圣人是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都是以不同的形式闡釋人生的意義,追求人類的規(guī)律,做哲學要做的事情。
- B:康德實現(xiàn)了在哲學上的徹底的變革,在康德之后,哲學迷失了發(fā)展方向,引起了思想家們嚴重的心理危機。
- C:康德哲學對德國詩人克萊斯特的心靈傷害巨大,摧毀了詩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詩人對康德哲學極其痛恨。
- D:尼采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解釋生命之畫,創(chuàng)建自己的哲學,認為對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認識并非不可能。
- 答案為:A
注:B.以偏概全,原文是說“引起了”“每一個以康德哲學為出發(fā)點的思想家”的心理危機。C.“摧毀了詩人對人生意義的認識”錯,應為摧毀了詩人人生的“最高目標”,“極其痛恨”于文無據。D.理解錯誤,原文是“他即使明知對世界和人生的形而上認識之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