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試卷: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上海語文試卷細解
所屬欄目: 高三試卷
關鍵詞: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上海語文試卷細解,2011年,高中,高三下,語文,高考,試卷細解試卷
摘 要:一閱讀80分(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8分)家園城市①如何建設人類美好家園,是城市建設中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城市建設不僅是指建造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指營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②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們城市化起步......
摘 要:一閱讀80分(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8分)家園城市①如何建設人類美好家園,是城市建設中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城市建設不僅是指建造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指營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②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們城市化起步......
一 閱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8分)
家園城市
①如何建設人類美好家園,是城市建設中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城市建設不僅是指建造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指營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
②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們城市化起步較晚,但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城市化進程加快,發(fā)展迅速,伴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相應的問題也產生了。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兩者又有著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城市的雷同是因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現(xiàn)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來,人們對高品質城市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出現(xiàn)了建設山水城市、生態(tài)城市、綠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園城市等多種呼聲。其中家園城市最具代表性,這是□□家園城市涵容了其他幾種城市類型的物質性特點,□□突出了對以文化為基礎的、把城市打造成人們精神家園的理想追求。
④家園城市必須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的各種文化、教育、休閑、娛樂設施應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設計者在注重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運動場等大型公共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應注意提高方便舒適、有親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間,如社區(qū)和街道的小公園、小廣場、咖啡館、茶館等,以便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F(xiàn)代城市發(fā)達的通訊網絡方便了人們遠距離即時交流,但這種單一的聯(lián)絡方式,無法慰藉人們孤獨的心靈,也不能滿足人們面對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須創(chuàng)造人與人能夠近距離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間和娛樂休閑場所,以增加人們當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城市人的心靈疾病。
⑤一個家園城市,應該做到布局合理,恰當處理建筑的虛與實之間的關系。然而,我國今天的城市被高樓大廈的鋼筋水泥和玻璃幕墻“填滿”了,建筑與建筑之間缺乏有想象力的、開闊的空間,人們走在路上,會感到非常壓抑和無助。一個家園城市應當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心靈安逸,而不是壓抑與緊張。
⑥家園城市不可缺少城市傳統(tǒng)。城市傳統(tǒng)以民間藝術、市井生活、傳統(tǒng)建筑、民風民俗等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存在著,人們可以通過它們來讀取城市“年輪”。這些傳統(tǒng),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城市發(fā)展中與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成為城市的文化標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師說:“傳統(tǒng)是城市的靈魂!睕]有靈魂的鋼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擁有靈魂的人類?人們對沒有傳統(tǒng)的城市必然會產生游離、漂泊、寄居的感覺,而擁有傳統(tǒng)的城市才能讓居住者有認同感、歸屬感,才是美好的家園。
⑦如何滿足城市居民深層次的審美需求,也是家園城市建設必須考慮的。我國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城市是從自然中發(fā)展出來的一部分,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蒼松翠竹、鳥語花香,本來不應該與城市截然隔離。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氣候、動植物等應當成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滿足城市居民對大自然的審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種線條、塊面、色彩,以及繪畫、雕塑、園藝乃至城市整體的節(jié)奏韻律等,可以讓城市本身成為一個巨大的審美對象。
⑧家園城市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人們在反思和探索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所提出的一種理想和追求,也是我們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
1.聯(lián)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處恰當?shù)囊豁検牵? )(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為 所以 D.因為 而且
答案:(2分)D
細解:考查“運用現(xiàn)代漢語基本語法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和表達作用”。關聯(lián)詞語所在的復句,是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不過是一個倒裝的句子。第一個分句“其中家園城市最具代表性”,銜接上一個復句,先點出“家園城市”“最具代表性”,這自然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下一分句即給出自己的理由。《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主編)指出:“由于”不能用于后一小句,“因為”可以。第一個空只能填“因為”,這樣,答案就只在C、D之間選擇了。第二個分句,是一個遞進關系的句子。因為,很明顯,作者是從物質、文化兩個層面上對家園城市的內涵做解說的。如果定位于因果關系,違背了作者的原意。這樣,答案就是D了。
所謂作者的原意,這又牽涉到對全文及本段的理解。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引出“家園城市”這一概念。那么,是怎樣引出的呢?一條線索即脈絡是:“城市文化建設”——“文化的缺失”——“以文化為基礎的”。那么,“文化”與“物質”在這個語境中是什么關系呢?第一段就給出了:城市建設不僅是指建造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指營造人們的精神家園。這是相對立的兩個層面,是作者對當今城市建設所做的思辨的兩個相對立的概念。作者認為,這兩者中,目前為人們所熟知的是前者,而缺失的是后者,因而成為本文解說的著力點。請注意這里作者用了“而且”,那么,相應的,第③段的第二個空格處,自然也應該填“而且”。
解答這樣的題目,固然可以憑借語感,而要想給出理性的答案,就非把握全文整體的行文脈絡,照顧前后文(包括段落之間、段內句子之間)呼應、銜接不可了。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這道題目除了考查多重復句關系,還涉及到近義詞(虛詞)的比較,這是比較具有新意的地方。
2.第⑥段畫線詞語“年輪”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發(fā)展的歷史
細解:題目本身存在兩個瑕疵。一是在題干表述上沒有注意到原文是帶引號的,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年輪’”。要知道“年輪”與“‘年輪’”是不同的。引號告訴讀者,這是一種特殊用法,是比喻,所以,才會去問“含義”是什么,F(xiàn)在把引號去掉,學生就沒有方向了。與此相同的是2007年高考第4小題:第⑤段中“神話”在文中的含義是 。也應該改為“‘神話’”,否則沒辦法得到命題者給出的答案。
另外,還有考點的錯位。通常情況下,第一個文段如果考查詞語的話,都是考查“理解常用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題干的表述是“某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是 ”。但是,這兩道題目考查的都是“含義”,即“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如果學生按照“理解常用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這一考點去做,得出的答案可能就是“城市傳統(tǒng)”,一般都是按照指代義去解答的(事實上,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含義”和“意思”,甚至連命題者也不能區(qū)分,下面第4小題就出現(xiàn)了這一問題)。對照答案,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做的話就錯了。原題考的確實是“含義”,因為,這是個帶引號、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通過分解其所使用的比喻(把城市比作大樹,是暗喻),還原本體,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的含義是“發(fā)展的歷史”。但是,因為考查的錯位,把通常放在文學作品考查的題目放在第一個文段來考,審題不仔細的學生自然就會十分“糾結”,不知該如何回答,或者答錯。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07年,那一年該題的得分率也相當?shù)牡,原因正在于此?/div>
3.第⑦段論述的“城市居民深層次的審美需求”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兩個方面。(2分)
答案:(2分)對大自然的審美需求 對城市藝術品質的審美需求
細解: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關注的是段內層次。解答信息的篩選與整合,首要的是理清文脈,分清層次。本段有一“另外”可以把全段內容分成兩個方面,一是“對大自然的審美需求”,另一個是什么呢?就是“另外”所領起的文字所揭示的。這里談到“城市的各種線條、塊面、色彩,以及繪畫、雕塑、園藝乃至城市整體的節(jié)奏韻律等”,請注意“以及”、“乃至”這兩個連詞,它們所領起的內容可以概括為“美術、音樂”,進而概括為“藝術”,這就與“自然”形成一個相對的概念,兩者結合起來揭示出城市審美品質的兩個內涵。仿造前一個句式,結合填空題對語句銜接的要求,答案就成了:對城市藝術品質的審美需求。另外,“品質”一詞還見于第③段“對高品質城市的追求越來越迫切”,體現(xiàn)了命題者對整體感的追求。
4.分別寫出第④⑤段中“空間”一詞的含義,并從打造精神家園的角度概括兩種空間的不同作用。(4分)
答案:(4分)第4段的“空間”是指場所:作用是便于人與人近距離面對面交流,減少城市人的心靈疾病。第5段的“空間”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悅,而不感到壓抑與緊張。(每個要點個1分)
細解:本題誤用了“含義”一詞。從所給出的答案來看,比較的是兩個相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即“理解常用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所以,考的是兩個詞語的指代義,如果題目改為“第一個‘空間’指的是 ”“第二個‘空間’指的是 ”,學生也就知道怎么回答了。所以,從題干表達來看,貌似“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其實是“理解常用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這里的“作用”也不是考查詞語的作用,是文中兩個空間的作用,考的還是“概括”(“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題的題干表述有欠斟酌。
如果考生明白了命題者的真正意圖,答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第一個“空間”出現(xiàn)在本段第一句,這一句是該段中心句或總領句。下文均是對此解說的文字,所以,它應指“設施、場所”等。關于這一空間的作用,從“打造精神家園的角度”來看,就是“創(chuàng)造人與人能夠近距離直接交流”“增加人們當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城市人的心靈疾病”,要點是“人與人的當面交流”、“減少城市人的心靈疾病”。第二個“空間”所在的句子在第⑤段,它前面的修飾語是“缺乏有想象力的、開闊的”,與此相對的是“‘填滿’”,所以這個空間是“空地”的意思。這種空間的作用是“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心靈安逸,而不是壓抑與緊張”。原文照抄即可。
5.對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建造物質環(huán)境和營造精神家園是我國當前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導致城市的雷同是當前城市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師的話是為了說明城市建設缺乏城市傳統(tǒng)。
D.家園城市是在不斷反思和探索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的終極目標。
答案:(3分)B
細解:綜合考查對文意的理解。第①段明確指出“城市建設不僅是指建造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指營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后者”才是我國當前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所以A錯。第②段,有“問題……主要是”及“城市的雷同是因為文化的缺失”等表述,所以,B正確。引用意大利建筑師的話在第⑥段,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家園城市不可缺少城市傳統(tǒng)”,所以,引用這句話的作用是說明“家園城市不可缺少城市傳統(tǒng)”,C錯。這道題目考查材料與中心的關系,屬于側面考查對文意的理解,難度要較其它選項大一些。需要考生能理解段內文字之間的關系。結尾明確指出“家園城市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人們在反思和探索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所提出的一種理想和追求,也是我們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主要目標之一”,而不是“終極目標”。所設置的錯誤選項,無外乎“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問”等幾種,仔細辨析即可掌握。
6.2010年上海世博會多方面體現(xiàn)了“家園城市”的要素,試舉一例加以闡述。(5分)
答案:(5分)世博會會址選擇在黃浦江兩岸。黃浦江上藍天白云,清風徐來,綠波蕩漾,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夠享受大自然,體現(xiàn)了家園城市滿足居民對大自然審美的深層需求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會主題等,舉例2分闡述3分。)
細解:考點:根據(jù)作品內容,通過推斷和想象,作適當拓展。多年以后,又一次出現(xiàn)“現(xiàn)實結合文本”的考查形式,即所謂的向外拓展(與教材掛鉤的稱之為“向內拓展”)。這種題目曾經一度是上海卷的亮點,后因其區(qū)分度低,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從試卷中消失。今年再次出現(xiàn),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到底什么是語文?如果強調語文的工具性,那么這類題目雖然也能考查一些分析能力,但學生答題所需的知識、能力區(qū)別主要還在于對現(xiàn)實生活(如上海世博會)的關注程度、范圍。這些東西,被稱為是非語文的東西。就本題來說也是這樣:我為什么必須熟悉上海世博會?它是語文學習必須掌握的內容嗎?如果不是,那么我怎么保證一定能夠回答?
另外,題干本身可能有所誤導:“多方面體現(xiàn)……要素,試舉一例加以闡述”,是否意味著,試舉某一例時,也得“多方面體現(xiàn)……要素”?但是,從答案來看,只要所舉之例能體現(xiàn)“家園城市”的某一個要素就可以了?梢,這里的“多方面”有歧義,或指世博會的“多方面”,或指“家園城市”的“多方面”。從答案來看,似指前者,命題時,應注意避免歧義。
解答該題,需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要能篩選出“家園城市”的要素,即特征;一是要能熟悉上海世博會;一是要知道什么是“闡述”。闡述,即在材料與觀點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這里當然就是在上海世博會的某一特點與“家園城市”某一要素之間建立聯(lián)系。如“黃浦江上藍天白云,清風徐來,綠波蕩漾,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夠享受大自然,體現(xiàn)了家園城市滿足居民對大自然審美的深層需求這一要素”!包S浦江上藍天白云,清風徐來,綠波蕩漾”即是上海世博會的某一方面,“讓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夠享受大自然,體現(xiàn)了家園城市滿足居民對大自然審美的深層需求這一要素”即是闡述,可見,一定要分析到“什么特點體現(xiàn)了哪一要素”。
這道題目對閱卷教師的知識面也是個考驗:怎么保證每位閱卷教師都熟悉世博會?如果不能,怎么判定學生的答案是否闡述正確?如果不能,大概文從字順就可以了,那么,考查拓展的意圖就會落空,作為考題,它的信度、效度就值得推敲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7-12題。(20分)
又見鷺鷥 陳忠實
①那是春天的一個慣常的傍晚,我沿著水邊的沙灘漫不經心地@@@@。繞過一道河石壘堆的防洪壩,我突然瞅見了鷺鷥,兩只,當下竟不敢再挪動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來。哦!鷺鷥又飛回來了!
②在順流而下大約30米處,河水從那兒朝南拐了個大彎兒,彎兒拐得不急不直隨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動的綠洲,靠近水流的沙灘上水草尤其茂密。兩只雪白的鷺鷥就在那個彎頭上躑躅,在那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草中悠然漫步;曲線優(yōu)美到無與倫比的脖頸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叢里揚起頭來;兩只峭拔的長腿淹沒在水里,舉止移步悠然雅然;一會兒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會兒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斷定是一對兒沒有雄尊雌卑或陰盛陽衰的純粹感情維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這一片便呈現(xiàn)出別開生面令人陶醉的風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嘩嘩吟唱著在河灘里蜿蜒流淌,兩個穿著艷麗的女子在對岸的水邊倚石搓洗衣裳,三頭紫紅毛色的牛和一頭乳毛嫩黃的牛犢在沙灘草地上吃草,三個放牛娃三對角坐在草地上玩撲克,藍天上只有一縷游絲似的白云凝而不動,落日正渲染出即將告別時的熱烈和輝煌……這些平常見慣的景致,全都因為一雙鷺鷥的出現(xiàn)而生動起來。
④不見鷺鷥,少說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時候在河里耍水在河邊割草,鷺鷥就在頭前或身后的淺水里,有時竟在草籠旁邊停立;上學和放學涉過河水時,鷺鷥在頭頂翩翩飛翔,我曾經妄想把一只鴿哨兒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時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給稻畦里放水,鷺鷥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絲毫也不戒備我手中的鐵锨……難以泯滅的鷺鷥的倩影,現(xiàn)在就從心里撲飛出來,化成活潑的生靈在眼前的河灣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鷺鷥突然離去突然絕跡的因由,也許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綠地銳減,這鳥兒瞧不上越來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許是鄉(xiāng)民濫施化肥農藥污染了流水也污濁了空氣,鷺鷥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許是沿河兩岸頻頻敲打的鑼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銃,使這喜歡悠閑的生靈心驚肉跳恐懼不安拂尾而去?也許是那些隱蔽在樹后的獵手暗施的冷槍,擊中了鷺鷥夫妻雙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個悲愴遁逃?
⑥又見鷺鷥!又見鷺鷥!
⑦落日已盡紅霞隱退暮靄漸合。兩只鷺鷥悠然騰起,翩然閃動著潔白的翅膀逐漸升高,沒有順河而下也沒見逆流而上,偏是掠過小河朝北岸樹木蔥蘢的村莊飛去了。鷺鷥和人類同居一處無疑是一種天然和諧,是鳥類對人類善良天性的信賴和依傍。這兩只鷺鷥飛到北岸的哪個村莊里去了呢?在誰家門前或屋后的樹上筑巢育雛呢?誰家有幸得此可貴的信賴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灣里來,等待鷺鷥。連續(xù)五六天,不見蹤影,我才發(fā)現(xiàn)沒有鷺鷥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實際是在重演那個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還是忍不住要來。鷺鷥的倩影太富于誘惑了。那姿容端莊的是一種仙骨神韻,一種優(yōu)雅一種大度一種自然;起飛時悠然翩然,落水時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時的昂揚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氣急敗壞;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蟲小蝦青葉草芽兒,也不似雞們鴨們雀們餓不及待的貪婪相。二三十年不見鷺鷥,早已不存再見的企冀和奢望,一見便不能抑止和罷休。我隨之改變守候而為尋找,隔天沿著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尋尋覓覓而終不得見。
⑨我又決定改變尋找的時間,在晨曦中沿著河水朝上走。大約走出五華里路程,河川驟然開闊起來,河對岸有一大片齊肩高的蘆葦,臨著流水的蘆葦幼林邊,那兩只鷺鷥正在悠然漫步,剛出山頂?shù)南脊獍寻咨挠鹈境赡藓纭?/div>
⑩哦!鷺鷥還在這小河川道里。
11哦!鷺鷥對人類的信賴畢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塊河石上悄然坐下來,隔水眺望那一對圣物,心頭便涌出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寫河邊令人陶醉的風景,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突出鷺鷥的美
細解:解答文學作品閱讀測試題,首先也要理清文章結構。從散文的內在運思結構(也是作家的心理過程)來看,一般都是圓型結構,即按照“起——承——轉——合”的變化形式組織文章。該文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分成四個層次:①到③,起;④到⑤,承;⑥到11,轉;最后一段,合。(當然,層次的劃分可以見仁見智,但大體應該是這樣)在這其中,有很明顯的思緒的變化:“不見鷺鷥”——“又見鷺鷥”——“哦!鷺鷥……畢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這個結構看過去,就可以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對恢復鳥類與人類天然和諧的向往與追尋。而把這個層次看清楚了,以下的題目基本上也就清楚了。下面的分析均建立在這個結構上嗎,不再贅述。
本題在題干的表述上,也存在著歧義:到底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還是選材與主題的關系?抑或考查描寫的作用?從答案來看,命題者的想法是第三種,即考查描寫的作用。但是,事實上,從題干的表述上來看,上述三種理解都有道理,只是看你在閱讀題目時,把重音落在哪一個詞語上:是“第③段”,“描寫”,還是“河邊令人陶醉的風景”?
這樣一來,本道題的考點所屬就有了問題:到底是“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還是“歸納作品要點,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寫作意圖”。即到底是“作用題”,“手法題”,還是“意圖題”?
如果從結構上來看,該段對鷺鷥與人類生活關系的描寫顯然對下文揭示鳥類與人類天然和諧這一主題具有鋪墊作用;從描寫主體鷺鷥這個角度來看,該段描寫與第⑧段描寫構成一側一正的關系,兩者有很明顯的呼應關系,如“便呈現(xiàn)出……全都因為一雙鷺鷥的出現(xiàn)而生動起來”與“沒有鷺鷥的小河黯然失色”。如果從選擇材料與突出主題的關系來看,該段強調了鷺鷥對構成“鳥類與人類天然和諧”這一畫面的作用(效果)。所以,答案可以有多種。
現(xiàn)在單說“描寫河邊風景對鷺鷥的作用”,即作為手法效果題來看。作者就此有兩句感慨:“于是,小河的這一片便呈現(xiàn)出別開生面令人陶醉的風景”,“這些平常見慣的景致,全都因為一雙鷺鷥的出現(xiàn)而生動起來”。作者在刻意制造構圖上的沖突與統(tǒng)一:對浣衣女子用了“艷麗”,寫牧童沒有寫其短笛、牧歌,而是寫其“玩撲克”,還有凝而不動的白云、即將告別的落日等等,通過這種種細節(jié)描寫刻意回避浪漫,而強調其庸常(即文中所謂“慣!保;但是,這種庸常卻因為鷺鷥的到來而改變了(即所謂的“生動起來”),也就是說,將原本庸常的生活圖景藝術畫面化,審美化。所以,答案是“突出鷺鷥的美”。這里既有反襯(“艷麗”女子等與鷺鷥的“仙骨神韻”),也有烘托(從側面描寫這個角度)。
8.簡析第④段中畫線詞“撲飛”的精妙之處。(3分)
答案:(3分)“撲飛”一詞充滿動感,準確地寫出了記憶中的鷺鷥生動、鮮活的形象;把記憶中的鷺鷥和眼前的鷺鷥聯(lián)系起來,虛實結合,極具感染力。(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
細解: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等于考查傳統(tǒng)技法:煉字。這是上海高考的新題型,但又確實是最傳統(tǒng)的文學技法。我們知道古代詩文煉字主要煉的也是動詞,通常有化靜為動、化虛為實的作用,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里也是這樣,只是解答時不可套用術語,而應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首先是生動性,將“記憶中的鷺鷥”寫得很鮮活、生動;其次是化虛為實。虛,在文學作品里有兩類,一類是記憶、想象等,相對于眼前的東西;一是指情緒、哲理等,相對于具體事物。這里也是這樣,“撲飛而出”的除了“記憶中的鷺鷥”,還有又見鷺鷥的那份激動心情。
9.第⑥段“又見鷺鷥!又見鷺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3分)運用反復的手法,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闊別多年又見鷺鷥的驚喜;從回憶到現(xiàn)實景色,承上啟下;照應題目。(每個要點1分。)
細解:從答案來看,命題者自己干脆將之定位于既是手法效果題,又是段落作用題。從手法上來看,是“運用反復的手法,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闊別多年又見鷺鷥的驚喜”。從段落的作用上來看,如上所述,該段處于“承——轉”的轉折點上,由承上回憶到回到現(xiàn)實,所以是承上啟下。另外,點出標題(或呼應標題)。這也是散文的基本結構技巧。需要留神的是,解答時,不可只出現(xiàn)術語而缺乏分析,一定要落實到位。
從備考的角度來看,考查中間段落的銜接作用也很常見。如2007年的第9小題:第⑨段(“清詩人袁枚曾有詩曰:‘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在構思上的作用是(1)
(2) 。不過較之本道題目,題干明確為“構思上的作用”,即“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一考點,就是段落作用題。
10.第⑧段畫線句運用比擬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形象地寫出鷺鷥優(yōu)雅大度的姿態(tài)
細解:考點:理解常見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這里考的是比擬,即擬人。題目較為簡單,答題時注意兩點:一是效果,即形象,一是描寫對象的特點。描寫對象的特點,見于上文,“那姿容端莊的是一種仙骨神韻,一種優(yōu)雅一種大度一種自然”。再結合“昂揚恣肆、氣急敗壞”等詞語的否定意味,就可以得出答案:形象地寫出鷺鷥優(yōu)雅大度的姿態(tài)。
11.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6分)
A.闊別多年又見鷺鷥,作者驚嘆不已,不禁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
B.不見鷺鷥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戀,卻不存再見的企冀和奢望。
C.鷺鷥朝北岸村莊飛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鷺鷥倩影再次出現(xiàn)。
D.沿著河流上下尋覓鷺鷥,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鷺鷥的歸宿。
E.重見鷺鷥,作者欣喜地感到,鳥類與人類的和諧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遠眺鷺鷥,作者思緒起伏,更崇拜這一對圣物。
答案:(6分)DF
細解:考點:歸納作品要點,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寫作意圖。命題者這幾年一直試圖將這道題目“單純化”,即聚焦在文本的某一點上。今年聚焦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這樣實際上就變成為“主旨分析理解題”,只在讀懂讀不懂這一層面上,離鑒賞分析遠了一些,不像以前總要涉及到內容、語言、結構、表達等方方面面。
“小時候……上學和放學涉過河水時……大了時”,A正確;“二三十年不見鷺鷥,早已不存再見的企冀和奢望”,B正確;“偏是掠過小河朝北岸樹木蔥蘢的村莊飛去了”,“我明白自己……‘守株待兔’……忍不住要來”,C正確;D項理解膚淺,以偏概全,作者尋覓是為了喚回“信賴”,這要結合主旨來思考,等于通過選擇題來考查主旨;“哦!鷺鷥對人類的信賴畢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E正確;“崇拜這一對圣物”,對鷺鷥的定位,對作者情感的定位都不恰當,屬于無中生有,F(xiàn)項有誤。
將一道鑒賞題演變成一道信息篩選、比對題,又賦予了6分,實在是浪費。即使想送分,也沒有必要用選擇題的形式。選擇題作為客觀題,用來考查思想情感(“精神性”),勢必會造成這種結果,因為思想情感原本豐富復雜,各人理解差異很大,只好在“文本內容比對”上設題,才不至于導致爭議。
選擇題可以選擇文本“物質性”的那一面設題,即選擇客觀性的那一面,這主要是指文本的建筑形態(tài),如語言(遣詞造句)、結構(謀篇布局、選材組材)、技巧、形象等方面設題。既便于測量,又便于拉開考生距離。命題者應該珍惜選擇題這一題型。
12.聯(lián)系全文,鑒賞文章結尾引用《蒹葭》詩句的好處。(4分)
答案:(4分)引用《詩經》名句呼應了作者尋覓鷺鷥的過程;寄托了作者人鳥同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抒情韻味。(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第3要點1分。)
細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結尾不管玩什么花樣,都是為了結束全文的。所以,考慮問題,首先是兩個角度,一是從內容上結,一是點明(或暗示)主旨。這里同樣如此。從內容上結,用《蒹葭》詩句中的這種追尋形容自己尋覓鷺鷥的過程;從主旨上結,寄托了作者對人鳥共處、天然和諧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詩進入現(xiàn)代散文還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抒情韻味。這一點學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課都應有所接觸。
這是一道新題型。之前多考結尾的作用,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藝術。結尾的藝術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蘊藉的,如《項脊軒志》等。像本文這樣以“引用”來結尾,課外的文本很常見,甚至部分學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們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見。這樣對考生來說,就有了些難度。
另外,答好這道題目還取決于對《蒹葭》首段及全詩意蘊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調用教材里經典文本的內容,去年是《飲酒》,今年是《蒹葭》。這類題目也有局限,第一必須是經典,即其意象、意境、意蘊被作為典故為后代作家引用;第二必須是教材里要求背誦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內容的“基本篇目”。這樣算來,數(shù)量就不多了。
(三)默寫。(6分)【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__________。(荀子《勸學》)
(2)癡兒了卻公家事,__________。(黃庭堅《登快閣》)
(3)__________,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__________?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
(5)欲投人處宿,__________。(王維《終南山》)
(6)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桃花源記》)
(7)煙銷日出不見人,__________。(柳宗元《漁翁》)
(8)__________?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答案:(6分)(1)用心一也(2)快閣東西倚晚晴(3)休說鱸魚堪膾(4)五月漁郎相憶否(5)隔水問樵夫(6)夾岸數(shù)百步(7)欸乃一聲山水綠(8)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解:從教材分布來看,高中、初中、課外,分別為:5+1+2。初中少考了一句,學生的得分應該會有提升。不過課外的兩句有些生冷,一般來說,課外應以格言、警句為主,考查古詩的默背就有些難了,除非真正熱愛古詩的同學,否則很難答出。從詩、文的比例來看,分別是:6+2。比例有些失調,不太符合中國古代文化的實際。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4-16題。(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①還入房,淚下沾衣裳。
【注】①引領:伸頸遠望
14.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五言□□詩。(1分)
答案:(1分)古體
細解:多年考查近體詩,此次考查古體詩,雖是考查古體詩,也是考查近體詩。因為,如果學生能識別出什么是古體詩,當然說明其對近體詩的特征也是了解的。我們確實應對整個詩歌發(fā)展史予以關注。
15.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這一句運用了比興手法。
B.“客行雖云樂”在詩中有以樂襯哀的效果。
C.詩人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來謀篇布局。
D.本詩語言淺顯,樸素自然,而余味無窮。
答案:(3分)A
細解:學生如果熟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當會很快選出A來。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無“比”,也不是“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只是描寫眼前景,作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發(fā)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賦”的手法。
這首詩其實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游子詩,一是思婦詩。命題者顯然將之定性為游子詩,即抒情主人公為一游子,這樣,“客行雖云樂”就有“以樂襯哀的效果”,B正確。作者選擇夜晚這一特定的時段來表現(xiàn),寫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卻夜不能寐,構思上先以時間來謀篇;再寫其“出戶”、“入房”,以空間轉移來布局,C正確。全詩以敘事為主,自然、淺顯、樸素,而又“余味無窮”(“無窮”雖有夸張,但作為套話,也不可太認真),D正確。
如果當作思婦詩,那就麻煩了:“客行雖云樂”作為思婦對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說是“在詩中有以樂襯哀的效果”了,因為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許并不確實。如果把這個“樂”看成是“他”對自己“曰”的,那么,“不如早旋歸”的勸告里就含有相當?shù)陌г乖诶锩媪,那就不是襯托,而是對比了。如果有考生選擇C項,想必可能是這樣理解造成的。也不能說就沒有道理。
16.本詩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刻畫來傳達思想感情,從這一角度加以賞析。(4分)
答案:(4分)“我”攬衣而起,出門徘徊,伸頸遠望,回房落淚;這些動作寫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狀態(tài);流露出憂愁、孤獨的情緒;表達了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動作1分,狀態(tài)1分,情緒1分,情感1分。)
細解: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為了避免學生解題時使用套話,命題者對答題語言做了細化:區(qū)分了“動作”與“狀態(tài)”,“情緒”與“情感”。這就對賞析題的解答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們在教學時,注意對作品的動人之處喚醒體驗,細加品味。如果不做這樣的要求,許多學生可能會列數(shù)動作,然后直接抵達思鄉(xiāng)的情感。
使用動作、細節(jié)來抒情,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抒情方式,甚至比寫景抒情還要古老。如果我們把“景”理解為“情景”,而不是“景物”,那么,這樣的表達也與“詩歌,不過情景兩端”這樣的認識相矛盾。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動作細節(jié)刻畫了一個夜不能寐的狀態(tài),即失眠的形象。這個形象可以把它看作意象,這個意象與“明月”、“床幃”、“戶”、“房”等構成一幅鮮明、深沉的意境,抒發(fā)了思鄉(xiāng)的孤獨、寂寞心情。當然,由于我們同學常常對意象理解狹隘,只是把它看成是詩中的一些景物,于是就很難從這個角度將這類詩歌的詩意分析出來。其實,構成詩歌意象的除了景象之外,還有人象、物象、事象等等。
賞析這類詩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動作細節(jié),再看這些動作細節(jié)刻畫了怎樣的形象,營造了怎樣的意象。然后再品味這個意象透露出怎樣的情感,包括這種情感的情緒反映與思想內容?偣部梢苑譃樗牟。按照命題者給出的答題規(guī)范,即是:動作+狀態(tài)+情緒+情感。情緒與情感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短暫,一個持久。一個完全是心理反映,一個帶有思想內容。即,一個是情感反映,一個是情感內容。這道題目的解答關鍵在于對答題規(guī)范的掌握,情感的把握并無困難,一般同學都能看出這里包含著孤獨的情緒,思鄉(xiāng)的情感。
值得贊揚的是,命題者不僅在詩歌類型的考查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詩歌藝術手法的考查上也開拓了新的領域,可以對詩歌教學產生有益的影響。其實,古代這類以動作細節(jié)抒情的詩歌很多,敘事也可以是一種抒情方式。望能引起大家注意,對中國古代詩歌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6分)
①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②莊王以為幣輕,更小以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市令言之相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①不定!毕嘣唬骸叭绱藥缀雾暫?”市令曰:“三月頃。”相曰:“罷,吾今令之復矣!焙笪迦眨,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捆③。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shù)下車!蓖踉S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
④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選自《史記·循吏列傳》)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門檻。
17.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則勸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3)市令曰:“三月頃! (4)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
答案:(4分)(1)鼓勵 (2)以……為樂 (3)左右(指時間) (4)聽從什么
細解: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及“理解常見的文言詞法和句式特點”。其中既有實詞,更有詞類活用、虛詞、固定結構等古代漢語語言現(xiàn)象。可見,這道題目也不一定都是考查實詞現(xiàn)象!皠瘛保銊,在《勸學》中有此用法。其為多義詞,注意與“規(guī)勸”的區(qū)別。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有無“規(guī)”,即要求對方改正某些行為以符合要求。這里顯然沒有此意。“樂”,本為形容詞,這里帶了賓語,所以,活用為意動,即“以……為樂”。首先要判斷其活用,再判斷是什么詞活用為什么詞,最后再看看動作的發(fā)出者是誰,就可以得出正確答案了。當然,如果把“樂”看作表示心理動作的動詞,也同樣是意動,對得出正確答案沒有妨礙。“所從”,是“所字結構”!皬摹保鶕(jù)“令初下”,可知是“聽從”,而不是“跟從”什么的;“所”,助詞,與“從”組成“所字結構”!八纸Y構”是個名詞性結構,在這里做“不知”的賓語,相當于“聽從什么”,“所”本身詞義很虛。
最難的是“頃”,書本上只學習過表示短暫時間的用法,如頃刻、少頃、有頃、頃之等。這里附著在“幾何”、“三月”的后面,按理說學生也可以根據(jù)所掌握的有限古漢語知識推斷出來!皫缀巍笔菙(shù)詞,一般做定語,那么,中心詞“頃”推測起來應為“時間”,也就是說由“短暫時間”泛指“時間”,“幾何頃”應為“有多久”。這樣,“三月頃”,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頃”應該還是泛指“時間”。(我以為這樣解答也應該是有道理的)
但是按照答案的理解,解“頃”為“左右(指時間)”,問題就復雜了。即是把它看作表約數(shù)的一個虛詞了。約數(shù)是表示與實數(shù)數(shù)目相差不遠的大概數(shù)目的,古漢語中常見的約數(shù)表示方式有以下幾種:1、用十百千萬等成數(shù)來表示約數(shù)。2、用兩個鄰近的數(shù)表約數(shù),這也是現(xiàn)代漢語約數(shù)的基本形式之一。3、基數(shù)詞后加“許”“所”“余”等表約數(shù)。如:未至匈奴陳二里所,止。(《史記·李將軍列傳》)“二里所”即“二里左右”》4、在基數(shù)詞前面加“且”“將”“約”“幾”“蓋”“可”等表約數(shù),這種約數(shù)往往是表示比實際數(shù)略少的近似數(shù)?雌饋恚@里屬于第三種情況,在基數(shù)后加約數(shù)詞。但是,“頃”做約數(shù)詞確實超越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按照建構主義理論,提問的時候,是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如果太過超越學生的現(xiàn)有能力,不知如何建構?難道讓學生根據(jù)“許”“所”“余”等的用法來推斷嗎?那也太不靠譜了。
18.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不存在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一項是( )(2分)
A.政緩禁止 B.莊王以為幣輕
C.如此幾何頃乎 D.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捆
答案:(2分)B
細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屬于實詞用法,故本考點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耙詾椤,今天還做“認為”用,所以不存在古今異義。“禁止”,從整個句子構詞的情況來看,“禁”為名詞(前有“政緩”),禁止做的事情,“止”,停止不做,這與今天表示“不準、不許”意思的“禁止”區(qū)別很大。“幾何”,在文中是數(shù)詞,“多少(時間)”的意思,今日為數(shù)學概念!罢埥獭保@里同樣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語的組合。“請”,表謙敬副詞,“請允許我”的意思;“教”,“讓,使”的意思。今日為“請求人指導”,意思相差很大。辨析古今異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詞語為主這一現(xiàn)象。
對古今異義的考查,久違了,上一次考查還在2007年秋季高考。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實詞現(xiàn)象,一般間隔幾年總會考查一次的。
19.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
(2)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
答案:(5分)(1)虞丘相向楚莊王推薦孫叔敖來代替自己。(3分,進、以、“于楚莊王”倒裝各1分。)(2)楚莊王同意了他的請求,過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們的車子。(2分,居、句意各1分)
細解:考點: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文言句子。早前用語是“翻譯”,“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重點是“轉換”。而從命題與解答的實際來看,確實是“解釋”,即對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用現(xiàn)代漢語做準確的解釋,所以,是按“點”(古代或特殊或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給分的。第一句中重要的是“進”、“以”、“‘于楚莊王’”,第二句中重要的是“居”。其實,兩句中還有“自代”、“自高其車”等特殊語言現(xiàn)象。根據(jù)語境,“之”代指“孫叔敖”,后又有“以自代也”,所以,“進”,應是“進薦”的意思!坝诔f王”,為介詞結構后置做補語,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用作狀語。“居”后是“半歲”,是一個表示時間的概念!熬印庇迷凇坝许暋、“久之”、“頃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時間。如“具有頃”等,所以,“居半歲”可以解釋成“過了半年”。
此外,還考查了“以”的連詞用法。本張試卷沒有單獨為虛詞設題,但是,還是通過其它形式考到了“所”、“以”、“于”、“之”、“其”(第24題)等常見虛詞。
20.第④段畫線句寫出了孫叔敖□□的性格特征。(2分)
答案:(2分)自信
細解: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通過對人物對待得失的態(tài)度概括性格特征。從表面上看,有兩個“知”字,似乎應該是“自知”。但是,兩個“知”的對象有差異,第一個“知”是“知”自己的能力,第二個“知”是“知”自己有無過錯。所以,回答“自知”有些膚淺,應該是“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沒有做錯。
只有兩個空格,所以,必須概括為某一形容詞。
21.聯(lián)系文本,簡析孫叔敖施政的具體策略。(3分)
答案:(3分)恢復幣制,不干擾市場秩序,體現(xiàn)了孫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頒布命令而是通過增高門檻來達到增高車子的目的,體現(xiàn)了孫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
細解: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聯(lián)系文本”,說明雖是“簡析”,也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做些歸納、概括,而不是概念來概念去的!昂Y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方法與語體文是一樣的。首先也是劃分層次,從全文來看,主要通過兩個故事來介紹孫叔敖的施政策略。一件事情是講其如何使民“安其處”的,即安民的策略。第二個故事,是講其如何“不教而民從其化”的,即化民的策略。總的來說,孫叔敖施政的具體策略是:安民,化民。如果能讀懂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恢復幣制,不干擾市場秩序,體現(xiàn)了孫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頒布命令而是通過增高門檻來達到增高車子的目的,體現(xiàn)了孫叔敖化民策略。
從答題的要求上來看,既要有對具體策略的提煉,又要有結合文本的具體分析。相較而言,歸納提煉為“安民”、“化民”兩個具體策略更難一些。首先,要能理解,所謂的“施政”,指的就是對待“民”的態(tài)度,是如何“施教導民”的;其次,圍繞著“民”,從兩個故事里選擇兩個最恰當?shù)膭釉~來概括不同的策略來(這時,文中議論性的語句也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篩選和概括)。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歸納、概括,通常都有兩步:先是求同,尋找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展示其如何“施教導民”的;其次是求異,再看在此基礎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保證較好地歸納、概括了?梢姡休^復雜的邏輯思維活動在其中。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
稼說送張琥 蘇軾
①曷嘗觀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則種之常不后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①,相繼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yǎng)之以至于剛,虛者養(yǎng)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②,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注】①鋤耰铚艾:四種農具。②得:此指中進士。
22.第①段中與“寸寸而取之”相反的農作方法是□□。(2分)
答案:(2分)更休
細解:考點:分析作品的思路、結構、寫作特點。從思路上來看,本文是類比開頭,而類比之中又有對比。從農作方法上來看,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比較,一是是否輪休,一是耕種時間。與“寸寸而取之”相對的是“更休”,即輪休,這是保持地力的一種很好的辦法。
23.第②段作者寫“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答案:(2分)寫出古人專注于培養(yǎng)自己學識才能時的狀態(tài)
細解:考點: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從思路上來看,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核心是“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句號后,即從“弱者”開始,就是介紹具體如何“自養(yǎng)”,并如何“不敢輕用以待其成”的。中間這句(“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即是用一句比喻形容一下“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的狀態(tài)!伴h閔焉”,勉力的樣子;這個句子可以譯為“那種勉力的樣子,就好像盼望嬰兒快快長大”。這個比喻揭示了“自養(yǎng)”狀態(tài)的什么特征呢?謹慎,傾盡心力,答案用了“專注”一詞,也可以。作者寫這一句的目的就是通過比喻突出“自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學識才能”)狀態(tài)時專注、傾盡心力的態(tài)度。
24.對“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您離開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
B.您離開這里后想必會致力于學習吧!
C.您要擺脫這種狀況而致力于學習啊!
D.您想必會擺脫這種狀況好好學習吧!
答案:(2分)C
細解:理解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作者在這里是把自己與對方對照著寫的:“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希望對方接受教訓,“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然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從上下文的語氣上來看,“其”是副詞用法,表示祈使語氣。《伶官傳序》里“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的“其”就是這個用法。答案即是:C!叭ァ保庾g為“擺脫”;“務”,“致力于”的意思!皠铡弊鳌爸铝、從事”用,很常見,今人還有“務工、務農”等說法。
25.本文與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在寫作手法上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3分)兩文都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斗N樹郭橐駝傳》以種樹的道理來類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種的道理來類比治學、培養(yǎng)才能的道理。(寫作手法還有對比等。寫作手法、對《種樹郭橐駝傳》的分析、對本文的分析各1分。)
細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風格等。通過與課文做比較的形式來分析寫作手法,是一種很好的考查方式,體現(xiàn)了對教材的重視。從鑒賞的角度來說,屬于比較鑒賞,這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鑒賞方法。
從答題的要求來看,要求寫出兩者的“明顯的相似之處”,然后是各自對此手法的運用!斗N樹郭橐駝傳》的課后練習里明確其寫作手法是“類比和對比”,本文正好也有這兩種(前文已述)。《種樹郭橐駝傳》結尾:傳其事以為官戒。所以,類比的是“官理”,即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從第二段開始講的都是如何“自養(yǎng)”,所以,類比的道理是“治學、培養(yǎng)才能的道理”。
需要辨別的是,不要混淆“類比”與“比喻”:比喻是不同類事物之間求相似點,類比是同類事物之間求共同點。兩者有根本的不同。
26.古人一般認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運的事,作者卻認為是“不幸”的,為什么?(3分)
答案:(3分)作者認為人才須經長期修養(yǎng),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會上施展才能;修養(yǎng)不足,卻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進一步的發(fā)展,難成大材,難為大用,所以作者認為是“不幸”的。(第1要點1分,第2要點2分。)
細解:考點:歸納作品要點,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寫作意圖。按理說,本道題目會要求學生評價蘇軾這一觀點的思想意義(觀點的新穎、深刻之處),但是,命題者顯然放低了身段,只要求理解作者觀點即可(問了“為什么”,而不是“怎么樣”)。
從文章的思路看,第一段運用類比、對比揭示出“早得”(“斂之常不待其熟”)、“晚得”(“斂之常及其熟”)的不同結果,一是“豈能復有美稼哉”,一是“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第二段,主要介紹“古之人”是如何“自養(yǎng)”的。從作者的介紹來看,就好比“富人之稼”。而第三段介紹自己“不幸而早得”,可見第二段與第三段也是構成對比。這樣,早中功名的不幸就可以通過莊稼的類比,以及與“古之人”“自養(yǎng)”的對比,推斷出來。即:作者認為人才須經長期修養(yǎng),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會上施展才能;修養(yǎng)不足,卻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進一步的發(fā)展,難成大材,難為大用,所以作者認為是“不幸”的。
這道題目很有現(xiàn)實意義,在一片“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起的鳥兒有蟲子吃”、“出名要趁早”的喧囂聲中,該文具有警醒作用。
二 寫作 70分
27.作文。
猶太王大衛(wèi)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細解:略。(見前)
![下一頁](/images/next.png)
相關高三試卷
- 中學英語易錯題大全(精華珍藏版)
- 深圳市2012年高三語文下學期模擬考試作文解讀
- 2012年新課標全國大學學校統(tǒng)一招生語文仿真模擬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12年高職高考語文背誦篇目匯總
- 2012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
- 北京大學歷年自主招生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2011年至2008年)
- 2011-2012學年廣東金山中學及揭陽一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聯(lián)考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11年清華大學聯(lián)考自主招生語文考試選拔測試試卷
- 2011年高考試題語文選用、仿用、變換句式匯總
- 廣東省2012年高考語文預測信息試卷及答案
- 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上海語文試卷細解
- 2012年廣州市高三語文畢業(yè)班綜合測試試卷及答案【2012年廣州二模】
- 2011年高考試題語文圖表與文字轉換匯總專題
- 2012年廣州市語文高考作文訓練
- 2012年高考備考語文新題文學類分類匯總(真題+新題)
- 2012年廣東省中山一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熱身練語文試卷及答案
- 廣州2012屆高三語文下學期高考調研交流試卷及答案
- 2012年廣東省華南師大附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綜合測試及答案
- 湖南省2012年高考語文命題透析(衡陽縣第一中學)
- 2012年汕頭市高三語文下學期學業(yè)水平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11-2012學年高考英語背誦作文材料書面表達分類匯總
- 2012年廣州市高三語文畢業(yè)模擬考試試卷及答案及評分標準
- 2012年廣東實驗中學2012屆高三語文下學期高考考前熱身訓練試卷及答案
- 2012年深圳市寶安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高考熱身考試試卷及答案
教學視頻
城市學校網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來源注明“城市學校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城市學校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城市學校網”。違反上述聲明者,城市學校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城市學校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QQ:1191060874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城市學校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QQ:1191060874
最新試卷
- 2012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逐題詳解(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
- 2012年江西省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
- 2012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
- 《雜說》中考題及答案
- 2012年廣州市語文高考作文訓練
- 2012年廣東實驗中學2012屆高三語文下學期高考考前熱身訓練試卷及答案
- 2012年深圳市寶安中學高三語文下學期高考熱身考試試卷及答案
- 人教社新課標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復習題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礎測試題及中考模擬題
- 2012年廣東省華南師大附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綜合測試及答案
- 2012年廣東省中山一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熱身練語文試卷及答案
- 2011-2012學年廣州市天河區(qū)九年級語文第二學期聯(lián)考試卷及答案
- 湛江市2012年初中語文畢業(yè)生學業(yè)調研考試試卷及答案
- 常用文言虛詞用法
-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模擬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12年廣東省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語文模擬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11-2012學年廣東金山中學及揭陽一中高三語文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聯(lián)考考試試卷及答案
- 北京大學歷年自主招生語文考試試卷及答案(2011年至2008年)
- 湖南省2012年高考語文命題透析(衡陽縣第一中學)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文言文默寫期末復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