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_現(xiàn)代文閱讀題

 城市學校網(wǎng)為您提供《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_現(xiàn)代文閱讀題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9分,考試時間1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jié)果!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榮新江

  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是溝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也促進了東西方雙向的文化交流。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好的時候,文化的交流會通過官私渠道,暢通無阻;有的時候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斷絕了關系,但文化是流動的,并不因為政權的敵對而完全斷絕交流,文化的因子會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或傳出。

  從北朝到隋唐,中國與薩珊波斯一直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系,雙方使者不斷。相互之間除了政治聲援,還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觀,不論是作為物質(zhì)文化代表的金銀器,還是作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從波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波斯文化與中國文化在唐朝交融產(chǎn)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紋樣、仿金銀器制品,又從長安傳到新羅、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達到的深遠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個叫楊良瑤的,在德宗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島的黑衣大食,他從廣州出發(fā),走海上絲路,經(jīng)過三年多的時間,完成聯(lián)絡大食、夾擊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楊良瑤聘使大食更為重要的結(jié)果,是給唐朝帶回來珍貴而完整的海上絲路的航海日記,這應當就是賈耽記錄下來的《皇華四達記》中從廣州到縛達(巴格達)的路線,而晚唐入藏法門寺地宮的一批伊斯蘭系統(tǒng)的玻璃器,或許也和楊良瑤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聯(lián)系。

  楊良瑤從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亂”,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領地,并向西域進軍。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敵對關系,像楊良瑤這樣的政治使節(jié)很難經(jīng)陸上絲路去往西方。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貞元六年沙門悟空從天竺回到長安之后,中印之間的交往就完全斷絕了,晚唐五代時期西北兵荒馬亂,中印之間也沒有任何交往的記錄。許多歷史沒有被傳世文獻記錄下來,但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出土文書再現(xiàn)某些歷史真相。敦煌發(fā)現(xiàn)的漢藏語文獻材料告訴我們,從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間僧侶的往來、經(jīng)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終未斷,因為吐蕃也同樣信奉佛教,所以僧侶的往來并沒有受到阻礙,他們?nèi)匀患缲撝幕涣鞯氖姑?奔波在陸上絲綢之路上。

  文化的流動性極強,它不僅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傳播,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東漸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由于奈良正倉院和韓國、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們也不斷從傳世典籍和新發(fā)現(xiàn)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證。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但由于學術研究的訓練和背景不同,中國學者關注更多的還是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雖然我們目前在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沒有看到類似新疆古代遺址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但撒馬爾罕壁畫上手捧絲絹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chǎn)、工藝傳入的記錄,以及大量瓷器、絲織品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說明了中國文化西漸的深度和廣度。

(選自《文史知識》2015年第8期,有刪改)

  •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都起到了溝通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交往的作用,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 B:由絲綢之路實現(xiàn)的文化交流還能以某國為基點發(fā)散傳播,如唐人學習的波斯文化又會傳到其他國家。
  • C:唐代的楊良瑤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達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當時吐蕃與唐朝是敵對的,政治使節(jié)很難經(jīng)陸上絲路去西方。
  • D:目前研究絲路文化的中國學者關注較多的是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所以如今還不能肯定中國當年對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有無文化影響。
  • 答案為:D
    注: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叭缃襁不能肯定中國當年對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有無文化影響”錯誤,原文“雖然我們目前在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沒有看到類似新疆古代遺址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但撒馬爾罕壁畫上手捧絲絹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chǎn)、工藝傳入的記錄,以及大量瓷器、絲織品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說明了中國文化西漸的深度和廣度”,說明中國對這些地方是有文化影響的。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它們之間是否友好沒有關系,因為無論關系好還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會暢通無阻。
  • B:中國與薩珊波斯關系友好時,有著較多的使者來往、政治聲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觀等,而薩珊波斯文化的傳入,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 C:唐朝的楊良瑤出使大食有一個重要結(jié)果,就是帶回了從廣州到縛達(巴格達)的路線,賈耽的《皇華四達記》中記錄了這條路線。
  • D:在奈良正倉院和韓國、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傳世典籍和新發(fā)現(xiàn)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證據(jù)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東漸現(xiàn)象的存在。
  • 答案為:A
    注: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盁o論關系好還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會暢通無阻”有誤,文中說的是關系好時文化交流的官私渠道都會暢通無阻,而關系不好時“文化的因子會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或傳出”。
  •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shù):3分)
  •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國與薩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僅有以金銀器為代表的物質(zhì)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
  • B:晚唐入藏法門寺地宮的一批伊斯蘭系統(tǒng)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經(jīng)過海上絲路出使大食完成聯(lián)絡任務的楊良瑤帶回來的東西。
  • C:沙門悟空從天竺回到長安后中印間的交往就完全斷絕了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目前的傳世文獻、敦煌發(fā)現(xiàn)的漢藏語文獻材料等能夠證明,從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間僧侶的往來、經(jīng)本的流通等始終未斷。
  • D:絲路上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亞、西亞沒有看到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chǎn)等的記錄也都印證了中國文化西漸的事實。
  • 答案為:C
    注: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傳世文獻”錯誤,原文是“許多歷史沒有被傳世文獻記錄下來,但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出土文書再現(xiàn)某些歷史真相。敦煌發(fā)現(xiàn)的漢藏語文獻材料告訴我們……”,由此可見,能夠證明中印還有文化交流的是“敦煌發(fā)現(xiàn)的漢藏語文獻材料”,而不是“傳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