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校網為您提供“和而不同”: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_現代文閱讀題_高三語文,本試卷滿分9分,考試時間10分鐘!
*試題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學們及時觀察做題結果!
在中國古代,“和而不同”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別、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fā)展的動力、途經和基本規(guī)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闊眼光的學術史學家看來,“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即認為各家的理論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治理好國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論根據不同而已。這恰恰說明了“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道并行而不!钡牡览。漢代史學家班固更加明確地指出,各家“其言隨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來,各家的觀點雖有差別和對立,但又是互相啟發(fā)、互相借鑒、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懷兼容百家,取長補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國家的實效。
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從歷史經驗和自己的實踐中得出了與班固大致相同的認識,肯定“相反相成”、“相滅相聲”是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們認為,不僅要看到各種不同的文化、學派、理論、觀點之間的分歧和殊異,同時也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一致、共同之處,因此互相交流、對話、討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過不同思想觀點的互相詰難、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互相吸收,學術理論才能得到發(fā)展。東漢學者仲場統(tǒng)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愛,異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黨同伐異三不可取的。北宋的蘇軾曾經對王安石提出尖銳批評,認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蘇軾與王安石在政治態(tài)度和學術思想方面都有嚴重分歧,他對王安石的批評是否客觀公允暫且不論,但他認為在學術文化上不能搞“專同”,不能搞思想“一統(tǒng)”的話卻是講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對立的思想學派存在,企圖用一種學說來“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鹽堿地上只長著一片黃茅白葦一樣地單調,學術文化發(fā)展的生機也就被扼殺了。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在總結中國學術發(fā)展的歷程時,對“和而不同”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萬殊”的學術史觀。在他看來,學術思想上的各種觀點,包括“相反之論”、“一偏之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可以啟發(fā)思想,促進認識的發(fā)展,學者就是要善于從“不同”處發(fā)現“同”,認識到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一本”與“萬殊”其實是統(tǒng)一的。如果不能正視差異、矛盾(“相反之論”)的存在,一定要使認識“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靈根”就會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濟水,豈是學問”的質問直接承繼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門傍戶、依樣葫蘆”的教條主義和傳統(tǒng)經學思維方式。
以上所引資料,說明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對“和而不同”的學術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已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作過不少精辟的論述。簡單地說,“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濟”、“相反相成”、“相滅相生”、“一本萬殊”,在學術思想上要允許不同意見、“相反之論”存在,通過“以他平他”的交流與交鋒,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和”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或多樣性的統(tǒng)一。當然,“樂己之同,惡己之異”,必欲使天下學問“出于一途”,追求學術思想上的“專同”、“一統(tǒng)”的現象也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這就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觀!昂投煌钡霓q證文化觀正是在與這種追求絕對同一的形而上學文化觀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歷史實踐證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符合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價值取向,所以才能夠為廣大群眾和知識分子所接受,形成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起著推動學術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和而不同”: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古代,“和而不同”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別、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fā)展的動力、途經和基本規(guī)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闊眼光的學術史學家看來,“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即認為各家的理論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治理好國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論根據不同而已。這恰恰說明了“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道并行而不!钡牡览。漢代史學家班固更加明確地指出,各家“其言隨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來,各家的觀點雖有差別和對立,但又是互相啟發(fā)、互相借鑒、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懷兼容百家,取長補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國家的實效。
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從歷史經驗和自己的實踐中得出了與班固大致相同的認識,肯定“相反相成”、“相滅相聲”是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們認為,不僅要看到各種不同的文化、學派、理論、觀點之間的分歧和殊異,同時也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一致、共同之處,因此互相交流、對話、討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過不同思想觀點的互相詰難、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互相吸收,學術理論才能得到發(fā)展。東漢學者仲場統(tǒng)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愛,異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黨同伐異三不可取的。北宋的蘇軾曾經對王安石提出尖銳批評,認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蘇軾與王安石在政治態(tài)度和學術思想方面都有嚴重分歧,他對王安石的批評是否客觀公允暫且不論,但他認為在學術文化上不能搞“專同”,不能搞思想“一統(tǒng)”的話卻是講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對立的思想學派存在,企圖用一種學說來“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鹽堿地上只長著一片黃茅白葦一樣地單調,學術文化發(fā)展的生機也就被扼殺了。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在總結中國學術發(fā)展的歷程時,對“和而不同”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萬殊”的學術史觀。在他看來,學術思想上的各種觀點,包括“相反之論”、“一偏之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可以啟發(fā)思想,促進認識的發(fā)展,學者就是要善于從“不同”處發(fā)現“同”,認識到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一本”與“萬殊”其實是統(tǒng)一的。如果不能正視差異、矛盾(“相反之論”)的存在,一定要使認識“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靈根”就會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濟水,豈是學問”的質問直接承繼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門傍戶、依樣葫蘆”的教條主義和傳統(tǒng)經學思維方式。
以上所引資料,說明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對“和而不同”的學術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已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作過不少精辟的論述。簡單地說,“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濟”、“相反相成”、“相滅相生”、“一本萬殊”,在學術思想上要允許不同意見、“相反之論”存在,通過“以他平他”的交流與交鋒,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和”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或多樣性的統(tǒng)一。當然,“樂己之同,惡己之異”,必欲使天下學問“出于一途”,追求學術思想上的“專同”、“一統(tǒng)”的現象也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這就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觀!昂投煌钡霓q證文化觀正是在與這種追求絕對同一的形而上學文化觀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歷史實踐證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符合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價值取向,所以才能夠為廣大群眾和知識分子所接受,形成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起著推動學術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節(jié)選自2017.3.15《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有刪改)
- 1.對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觀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3分)
- A:“和而不同”是一種辯證的文化觀,在學術思想上它不僅允許不同意見,甚至相反意見的存在,強調各種不同學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達到對立面的統(tǒng)一,或多樣性的統(tǒng)一。
- B:“和而不同”文化觀符合學術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是我們先輩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
- C:“和而不同”文化觀體現中國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價值取向,因而為廣大群眾和知識分子所接受,形成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推動了我國學術發(fā)展。
- D:“和而不同”文化觀是我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是與封建統(tǒng)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觀的斗爭過程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 答案為:C
注:以偏概全,最后一段說“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符合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價值取向,所以才能夠成為廣大群眾和知識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 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項三 (本題分數:3分)
- A:在一些眼光獨到的學術史學家看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雖然方法和理論根據不同,但其理論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治理好國家。
- B:我國古代學者肯定“相反相成”、“相滅相生”是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和班固對百家的認識大致相同,都是認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了學術理論的發(fā)展。
- C:文章引用東漢學者仲長統(tǒng)的話和蘇軾對王安石的尖銳攻擊,說明學術文化要充滿生機就必須有“和而不同”的胸懷。
- D:思想家黃宗羲“一本萬殊”的學術史觀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門傍戶、依樣葫蘆”的教條主義和傳統(tǒng)經學思維方式。
- 答案為:B
注:“都是為了治理好國家”錯,班固認為“和而不同”是為了治理好國家,而古代許多學者則認為“學而不同”推動了學術理論發(fā)展。 - 3.依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本題分數:3分)
- A:根據文章觀點,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違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觀,是中斷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滯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 B:在學術領域只要持有寬闊的胸懷,承認并允許不同學術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進學術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 C:一種科學的文化觀,應該符合廣大群眾的需要,體現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可能成為一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推進學術發(fā)展方面起積極作用。
- D:在現代新歷史背景下,我們的民族文化要長足發(fā)展,就必須摒棄“依門傍戶、依樣葫蘆”的教條主義和傳統(tǒng)經學思維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觀。
- 答案為:B
注:根據原文“和而不同文化觀”,不僅僅是承認并允許不同學術思想流派并存,還要交流與交鋒,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和”即對立面的統(tǒng)一,或多樣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