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南十校2015屆高三第一次素質測試語文試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6頁,第Ⅱ卷第7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休閑閱讀是人在閑暇時間里,于內心之愛驅動下自主選擇的以閱讀為內容的休閑方式。休閑閱讀是閱讀與休閑的結合,閱讀賦予休閑以文化內涵,提升了休閑的文化品位;休閑賦予閱讀以審美樂生的內涵。
宋代陸九淵提出優(yōu)游閱讀,主張以悠然閑適的心態(tài)去讀書。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②休閑閱讀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讀書內容、方式、地點等,不受強制性目標與任務限制和約束。休閑讀書是隨興而為,是為了滿足審美需求,獲得內心的豐盈與適意。它還具有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的特點。趣味性高意味著吸引力大,進入門檻低意味著休閑機會的易得性與可達性高,這些均十分有利于讓閱讀進入休閑,讓閑暇接納閱讀,從而在普通大眾中得到推廣和普及。與其他休閑活動相比,休閑閱讀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影響小。
③休閑閱讀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還能夠提高學識水平,陶冶氣質情操,具有重要的養(yǎng)心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閑閱讀的派生價值對個體成長和社會發(fā)展均較有益。宋代朱熹強調,讀書帶給人的是智慧之樂、心靈之樂與和美之樂。明朝李贄說,“龍湖卓吾,其樂何如?四時讀書,不知其余”。休閑閱讀有助于克服內在貧乏對休閑的制約。內在貧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貧乏。休閑閱讀對充實精神空間,建構休閑生存智慧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閑暇管理的要義,是用積極健康的休閑活動填充閑暇時間,實現閑暇時間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西方休閑理論認為,閑暇是以時間形態(tài)的社會資源。它的特點一是無法以真空的狀態(tài)存在,如果不積極占用,便可能導致消極占用;二是這種資源的使用效果,取決于人們的休閑選擇。亞是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認識到閑暇管理對于個體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認為閑暇越多,越需要智慧、節(jié)制和正義。羅素強調,明智用閑是對人類文明的最后考驗。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均壽命的延長,閑暇時間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閑暇時間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個體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空間。如何管理和利用閑暇資源,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
⑤休閑選擇和閑暇時間的利用與人成為人有著直接的與內在的關聯。人成為人的過程也是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fā)展意味著人格的健全,意味著人的潛能的實現與多方面的生命體驗的獲得,意味著包括審美在內的人與對象世界關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內在世界的豐富性與完整性。休閑是實現全面發(fā)展的契機。自從分工出現以來,專業(yè)化的繁忙勞作易使人版面發(fā)展,而閑暇時間的增加將使人有機會彌補和打破分工對于自己發(fā)展空間的限制。分工越細,閑暇時間和休閑活動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越重要。在工作專業(yè)化與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閑閱讀對于彌補實用閱讀和應試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空間的限制,豐富人的生命體驗,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科專業(yè)分化越細,休閑閱讀對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對人的整體性與均衡性發(fā)展越重要。
(節(jié)選自王景全《論休閑閱讀》)
1.下列關于“休閑閱讀”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休閑閱讀是人們自主選擇的以閱讀為內容的休閑方式,它把閱讀與休閑結合起來,并賦予閱讀與休閑以新的統(tǒng)一內涵。
B.休閑閱讀在閱讀內容、方式、地點等方面具有自主選擇性,讀者在閱讀中隨興而為,沒有閱讀目標,也沒有閱讀任務。
C.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的特點,不僅有利于閱讀與休閑的結合,而且還有利于休閑閱讀在普通大眾中得到推廣和普及。
D.內在貧乏就是指精神世界的貧乏,它對休閑具有制約作用,而休閑閱讀能夠充實精神空間,有助于克服這一制約作用。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介紹什么是休閑閱讀,接著指出休閑閱讀是閱讀與休閑的結合,再引用陸九淵的觀點和魯迅的主張,意在讓讀者了解休閑閱讀的心態(tài)和閱讀范圍。
B.②段闡述休閑閱讀具有自主性強、趣味性高、進入門檻低、資源消耗低等特點,③段分析休閑閱讀所起到的多方面作用,②③兩段之間構成了因果關系。
C.④段拓展筆墨,引入“閑暇管理”這個概念,豐富的引用讓文章在更寬的視野下討論管理和利用閑暇資源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為下文深入探討作鋪熱。
D.⑤段承④段,探討休閑閱讀的現代意義,認為休閑選擇與“人成為人”有密切聯系,休閑閱讀有利于豐富人的生命體驗,促進人的整體性與均衡性發(fā)展。
3.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休閑閱讀能消遣放松,養(yǎng)心益智,它的派生價值既有益于個體成長,也有益于社會發(fā)展,朱熹所說的讀書之樂主要是就社會發(fā)展的意義而言的。
B.“閑暇”以時間形態(tài)存在,它的使用效果,取決于人們的休閑選擇,閑暇管理不僅關系到生命個體的幸福與成長,還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C.實現閑暇時間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生命個體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照里士多德、羅索的觀點,對身處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具有啟發(fā)意義。
D.專業(yè)化繁忙勞作使人片面發(fā)展,不斷增加的閑暇時間打破了分工對于個體發(fā)展空間的限制,休閑閱讀及其它各種休閑活動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駁《復仇議》
[唐]柳宗元
臣伏見天后①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時諫臣陳予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
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日無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
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讞②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 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圣,不亦甚哉!《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庇职驳糜H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③之道,復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
請下臣議附于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注】①天后:武則天。②刺讞:刺,探尋;讞,議罪。③推刃:往來項殺。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臣竊獨過之 過:認為……不對
B.旌其可誅,茲謂僭 僭:僭越
C.不愆于法 愆:罪過
D.不宜以前議從事 從事:處置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旌與誅莫得而并焉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誅焉 王問:“何以知之?”
C.我乃殺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 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徐元慶殺了父親的仇人后投案認罪。陳于昂建議,先處死徐元慶,再在他的家鄉(xiāng)表彰他,并把這個案例編入法律文書中。作者認為,陳子昂的建議是錯誤的。
B.作者認為,“禮”與“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實際運用中有區(qū)別,不能對同一個人既施死刑又行褒獎。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眾,只會讓天下人無所適從。
C.作者認為;徐元慶與殺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設法,不惜生命報殺父之仇,既符合“禮”的要求,也表現出“孝”與“義”,并稱贊他是通達事理、明白道義的人。
D.針對陳子昂“親親相仇,其亂誰救”的說法,作者明確界定了“仇”的范圍,把因違法犯罪而被處死的情況排除在外,這對于澄清認識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積極意義。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
(2)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
(3)今若取此以斷兩下相殺,則合于禮矣。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秋夜投止山家
[清]嚴遂成
山當面立路疑窮,轉過彎來四望通。
涼月滿樓人在水,遠煙著地樹浮空。
熊羆之狀乃奇石,鸛鶻有聲如老翁。
清福此間殊不乏,可容招隱①桂花叢。
[注]①招隱:征召隱士出仕。
8.簡要賞析頷聯中“在”、“浮”兩字的妙處。(4分)
9.有人認為詩人在頸聯營造了一種陰森可怖的氛圍。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結合全詩,說說你同意或反對的理由。(4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① ,② 。③ ,⑤ ,⑥ ,山間之四時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① ,集芙蓉以為裳。 (屈原《寓騷》)
②水何澹澹, 。 (曹操《觀滄!罚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 (韓愈《師說》)
④ ,別時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⑤人生如夢,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⑥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過零丁洋》)
三、(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界 河
[希臘]安東尼斯·薩馬拉基斯
命令很明確:禁止下河洗澡!同時規(guī)定沿岸200米內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約三周之前,他們來到河岸這邊駐扎下來,對岸就是敵軍——通常被稱之為“那邊的人”。
河兩岸的縱深處盡是茂密的叢林,林子里駐扎著敵對雙方的部隊。
從獲得的情報中得知,那邊有兩個營,但他們沒有發(fā)動攻勢。誰知道眼下他們正打著什么鬼算盤。與此同時,雙方的前哨分隊都隱蔽在兩岸的密林里,準備隨時探明可能發(fā)動的進攻。
他們剛到這里時,還是春寒料峭?蓭滋烨巴蝗环徘纾F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個偷偷下界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他下河潛入水中。不一會兒,他爬回到自己一方的岸時,肋骨處中了兩顆子彈,后來只活了幾個小時。
第二天,兩個下等兵下了河。沒人再能見到他們,只聽見一陣機關槍的噠噠聲,過后,便是一片沉寂。
事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條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誘惑力。聽到潺潺的水聲,渴望便從他們心底油然而生。兩年半的野戰(zhàn)生活已使他們變得蓬頭垢面,邋里邋遢。在這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們享受不到一絲的快樂。現在他們邂逅了這條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卻是……
“這該死的命令!”那天晚上,他忿忿地詛咒道。
夜里,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遠處,滔滔河水聲縈繞在他的耳際,令他不得一絲安寧。
對,明天他要去,他一定要去,讓那道禁令見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們都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漸漸進入了夢鄉(xiāng)。他做了一個夢,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條河。那條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著他。他站在岸邊,脫光了衣服,正欲躍入水中。就在此刻,一只無形的手卻緊緊攫住了他的后脖子!
這是一場噩夢。他醒了過來,精疲力竭,天還有亮……
終于來到河邊。他停下腳步,注視著它。瞧這河,它的確存在著!一連幾個小時他都在擔心這只是一種想象,抑或只是大兵們的一種幻覺,一種普遍的錯覺。
天氣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槍放在樹干旁,縱身跳入水中。一俟他的身體進入水中,承受了兩年半的折磨,迄今還留有兩道彈痕的肉體,頓時化作了另一個人。無形中,仿佛有一只拿著海綿的手撫過他的全身,為他抹去這兩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跡。
他時而仰泳,時而側泳。任憑自己順流漂浮,還不時長時間地潛入水中……當兵的他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孩子——他畢竟只有23歲。左右兩岸,鳥群在自由飛翔,有時它們盤旋在他的頭頂,和他親昵地打招呼。
不一會兒,順流漂下的一根樹干出現在他的前方。他一個長潛試圖抓住樹干。他真的抓住了!他在樹干邊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
可剎那間,他發(fā)現約在30公尺開外的前方有一個腦袋。他停下來,想看得清楚些。對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來。他們默默注視著對方。
他立刻回過神來,恢復到原來的自己——一個經歷過兩年半炮火洗禮、榮獲過十字勛章的士兵。
他無法判定他面對的那個人是自己的戰(zhàn)友,還是那邊的敵人。幾分鐘的時間,兩人在水中一動不動。一個噴嚏打破了平靜的僵局。這是他打的噴嚏,像往常一樣,很響。緊接著,對方開始向對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爭,使盡全力游向自已的岸邊。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樹下,一把抓起槍。還好,那邊的人剛剛爬出水面,朝自己擱槍的地方跑去。
他舉起槍,開始瞄準。對他來說,要打中對方的腦袋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了,他赤裸著身子,在約20米的地方奔跑,是很容易擊中的活靶子。
不,他沒有扣動扳機。那人就在對岸,赤條條的,就像剛從娘胎里出來時一樣。而自己端槍站在岸的這邊,也赤裸著身子。
他無論如何開不了槍。兩個人都赤裸羞,沒名沒姓,沒有國籍,沒有穿卡其布軍裝的自己。
他實在無法扣動扳機,他覺得此刻這條河沒能把他們隔開;相反,卻把他們聯接在一起了……
對岸槍聲響起時,他只是瞥見鳥群被驚起。他倒了下,先是頹然跪下,隨后整個身子直挺挺地撲倒在地上。
(節(jié)選自《外國微型小說300篇》)
11.請用簡明的語言梳理這篇小說的情書脈絡。(4分)
12.小說寫到一位中士和兩個下等兵,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畫線部分主要描寫了主人公的夢境,請對畫線部分加以賞析。(6分)
14.“他”占得先機反而被對方射殺了,小說結尾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請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8分)
上一篇:福建省福州市2015屆高三語文第二次質量檢測試卷及答案
下一篇:成都市2015屆高三語文二診模擬考試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