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校2015屆高三期末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6頁,第Ⅱ卷第7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中國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顯得俗不可耐。
《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犬儒主義言論,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鴕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處”,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則奉行“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現(xiàn)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xiàn)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xiàn)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現(xiàn)實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jié)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guān)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之。到了現(xiàn)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其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tài)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xiàn)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nèi)閉,或轉(zhuǎn)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tài)度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xié)混合的矛盾立場。
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黑暗,或者現(xiàn)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tài),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tài)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xiàn)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犬儒主義的核心是懷疑一切,不但懷疑現(xiàn)實,而且也懷疑改變現(xiàn)實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犬儒主義是一種深刻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有可能表現(xiàn)為死氣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現(xiàn)為裝瘋賣傻、裝神弄鬼。犬儒主義常常出現(xiàn)在社會黑暗、絕望感彌漫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的突出特點是現(xiàn)實世界的無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兩者相互強化。在這個意義上,大概莊子的確算得上是當今中國精神界的導師,它應(yīng)和了當今中國的普遍的社會冷漠,試圖通過內(nèi)心的所謂“寧靜”來掩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無奈。
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莊子人生哲學的流行所導致的只能是全社會的犬儒主義,它或許能夠培育出一批不問世事的逍遙派,卻永遠不可能培養(yǎng)出積極參與的現(xiàn)代公民。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嗎?
(陶東風《目前的中國不需要莊子精神》,有改動)
1.下列關(guān)于“深刻的虛無主義”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深刻的虛無主義”對現(xiàn)實不抱希望,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B.“深刻的虛無主義”對待現(xiàn)實世界既強烈不滿,又主動認同。
C.“深刻的虛無主義”既懷疑現(xiàn)實,也懷疑改變現(xiàn)實的可能性。
D.“深刻的虛無主義”可能表現(xiàn)為死氣沉沉或表現(xiàn)為裝瘋賣傻。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全文的總體思路是先總后分再總,首段總領(lǐng),末段總括,中間三段分述。
B.第二段承接首段,解剖莊子的“自由精神”,指出其“犬儒主義”實質(zhì)。
C.三、四兩段對“犬儒主義”作平行式分析,并與莊子的人生哲學聯(lián)系起來。
D.第五段著重闡明莊子人生哲學的流行帶來的嚴重后果,我們應(yīng)該說“不”。
3.下列觀點與原文內(nèi)容不相符的一項是(3分)()
A.莊子的“自由精神”俗不可耐,部分內(nèi)容有相互矛盾之處,體現(xiàn)了“鴕鳥智慧”。
B.“莊子精神”既強調(diào)人要背離世俗,又要不問現(xiàn)實是非,主張“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C.“莊子精神”在當今中國一定范圍內(nèi)的走紅與某些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有內(nèi)在聯(lián)系。
D.“犬儒主義”讓中國人試圖通過自己內(nèi)心的“寧靜”采掩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無奈。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太史公曰:余讀功令①”,至于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guān)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薄,后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后陵遲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shù)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于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義從此缺焉。陳涉起匹夫,驅(qū)瓦合謫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zhì)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jīng)義,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癢序之事也。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③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shù),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xiāng)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shù)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
(選自《史記·儒林列傳》有刪節(jié))
[注]①功令: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guī)。②陵遲:衰頹。③刑名:刑罰。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于是修起禮樂 修起:整理
B.小者友教士大夫 友:結(jié)交
C.及至秦之季世 季世:末世,末年
D.夫齊魯之間于文學 文學:文學作品
5.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世以混濁莫能用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B.學者獨不廢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D.未有進者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西漢王朝建立后,儒生們開始獲得重新研究經(jīng)學的機會。雖然當時天下戰(zhàn)亂尚未止息,但是儒生們也能夠被選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
B.司馬遷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guī),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時,總是禁不住發(fā)出慨嘆,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對幾百年儒學興衰的回顧。
C.戰(zhàn)國時期天下群雄并爭,儒學已受排斥,最終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zāi),不過此前齊魯一帶,孟子、荀子等人憑自己的學說顯名于當世。
D.到高祖皇帝劉邦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而當時魯圍中的儒生們?nèi)栽谥v誦經(jīng)書演習禮樂,這體現(xiàn)了古代圣人的風范和魯?shù)氐纳鐣L尚。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zhì)為臣者,何也?(6分)
譯文:
(2)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4分)
譯文: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霹,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8.這首詩中的主人公抒發(fā)了什么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
9.這首詩使用了多種手法,請選擇其中的一種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賞析。(4分)
答: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1) ,(2) ,百有余年矣;(3) ,(4),(4) ;(5) ,(6),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
乙:(1) ,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王羲之《蘭亭集序》)
(3) ,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4)巖扉松徑長寂寥,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5)野芳發(fā)而幽香, 。(歐陽修《醉翁亭記》)
(6)人生自古誰無死? 。(文天祥《過零丁洋》)
三、(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向人性敬禮
終于,他們攻下了敵人駐守的這座城市。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舉行了一場進城儀式。儀式的場面十分壯觀、宏大。
然而,他沒有參加,因為,他有特殊任務(wù)。
他是一名神槍手,一支槍,百發(fā)百中,是軍中出名的槍王。他的槍彈,從沒虛發(fā)。
將軍命令,你的任務(wù)就是埋伏在暗處,監(jiān)視著閱兵廣場,嚴防敵人破壞。記住,據(jù)內(nèi)線報告,敵人的那名神槍手就潛伏在城里。
他聽后,臉上的肌肉不自覺地一動。對于那個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個有著鷹一樣的眼睛、熊一般身軀的家伙。曾經(jīng),他們相遇過,都同時躲避對方,又同時射擊,又在同一時間受傷。這是他狙擊生涯的恥辱。
他暗暗發(fā)誓,小子,這次,我要讓你有去無回,否則,我這“槍王”算是白當了。他感覺到自己渾身發(fā)熱,槍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蠢蠢欲動。
很快,他在閱兵廣場找了一個地方,隱伏下來。他知道,對手不動手則已,動手,就一定會選這個地方:人多,嘈雜,一旦得手,容易脫身。
他隱伏的地方,就是廣場旁的一座搖搖欲墜的高塔。
這座塔,在炮火的轟擊下,已經(jīng)垮塌了半邊,另一邊也在風中茍延殘喘,好像隨時都會垮掉。這樣最好,誰也不會想到,在這祥一個隨時都會倒塌的地方,會有一支槍,正在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廣場的一切。
他老奸巨猾地笑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再妙不過了的。
他找了一個三面是磚墻,另一面面對廣場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偽裝,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遠鏡觀察起四周的動靜,開始履行一個狙擊手的職責。
狙擊手,意志如鋼,心硬如劍,狠毒如蛇,簡言之,是戰(zhàn)爭的武器,槍炮的靈魂。狙擊手雖不是槍炮鑄造的,可比槍炮還要冰冷,堅硬。
他,在冰冷的觀察中等待,等待著另一個狙擊手,一個給他帶來過恥辱紀錄的狙擊手。
進城儀式正在緊張地進行,旗幟招展,鼓角齊鳴,口號聲如雷貫耳,正在向廣場這邊行進。他能想象得到,將軍正騎在馬上,招手致意。
他的汗流了下來,到現(xiàn)在,他還沒有發(fā)現(xiàn)那個人的影子,那個有著鷹一樣眼睛的人。
他轉(zhuǎn)動著望遠鏡,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這一刻,敵人的槍會打破寧靜,先發(fā)制人。
突然,他的望遠鏡停住了,在他的視線里,一個潛伏的黑影,熊一般壯實,正隱藏在廣場右角一個殘破的角落里,身上蓋了一些稻草,偽裝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著望遠鏡觀察,是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
同一時間,他發(fā)現(xiàn),對方的望遠鏡也對準了自己。他心里一驚,忙抓起槍。對方,也在這一刻抓起了槍。
可是,雙方的槍都沒有響:在他們的瞄準鏡之間,同時晃動著一個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正舉著氣球,笑著,跑著,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氣,都拋灑到陽光中、空氣中。
誰先動手,誰就會搶得先機,就可能讓另一個人從此失去還手的機會?墒牵紫,得打倒那個孩子。
他們都沒動,都在等待著,在窒息的沉悶中等待著。
他們沒有忘記,槍,是生命的守護神。軍人,是槍的靈魂、人性的保護者。
同時,他們也都知道,這樣的沉默,對狙擊手來說,是致命的。
但,雙方的槍都在這一刻為一個花朵般美麗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終于被一個婦女拉走,他本能地一個翻滾,躲避著,對面并沒有槍聲。他抬起頭,再望過去,那邊,早已沒有了那位狙擊手的影子。他飛快地跑下高塔,沖向?qū)γ妫瑏淼侥莻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兒,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煙末之外,什么也沒有。
那人顯然在矛盾中掙扎了很久,然后,見自己已經(jīng)暴露,不得不停止了這次暗殺行動。
他知道,那人本來是有機會的,只需一槍打倒小孩,再迅速地發(fā)射第二槍,一切都可解決,可那人沒有。
對著那塊空地,他默默地舉起手,默默地,行了個莊重的軍禮,說:“兄弟,你是個真正的軍人,哥們兒佩服你!
他不知道,在暗處,一個人也在默默地行禮,向他。然后,轉(zhuǎn)過身,離開了,陽光照在那張堅毅的臉上,一雙鷹一樣的眼閃閃發(fā)光。
11.“他聽后,臉上的肌肉不自覺地一動”,為什么“他”臉上的肌肉會不自覺地動?(4分)
答:
12.“狙擊手”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強調(diào)狙擊手比槍炮還要冰冷、堅硬?(6分)
答:
13.“他們都沒動,都在等待著,在窒息的沉悶中等待著”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你覺得“他們”此時在考慮什么?(6分)
答:
14.有人說,這篇小說的主題是肩負特殊使命的人應(yīng)該忠于職守;也有人說,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人性至上。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闡述。(8分)
上一篇:北京市朝陽區(qū)2015屆高三語文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一考試試卷及答案
下一篇:四川省資陽市2015屆高三語文第二次診斷性考試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