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解讀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 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詞,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 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詞,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泊船瓜洲1.課文簡說。《泊船瓜洲》一詩,據(jù)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jīng)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xiāng)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2.詞句解析。(1)“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xiāng)時所見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過幾重山就是鐘山。而鐘山,就是詩人的家鄉(xiāng)。一道長江水,數(shù)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chǎn)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系家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痹娋潼c明了詩人離鄉(xiāng)的時間,正是草長鶯飛的春天。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xiāng),什么時候能再回來呢?這一思鄉(xiāng)的愁緒像春天的草一樣,很快地滋生 蔓延起來,當春風吹綠江南岸的時候,詩人的心里也充滿了鄉(xiāng)愁。詩人的思鄉(xiāng)情從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就開始了,剛剛離開,就已經(jīng)想著回來,更見其情之濃烈。詩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為詩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蘊涵著團圓之意。此詩對字的錘煉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
秋思
1.課文簡說。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常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 富于浪漫氣息轉(zhuǎn)向?qū)憣。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xiāng)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xiāng)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fā)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2.詞句解析。(1)“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钡谝痪湔f秋天來到了洛陽城,平平敘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游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 可觸 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tài)。那么,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凄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xiāng)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xiāng) 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么豐富的想象啊!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有修一封家書了?蓪懸环饧視瑏肀磉_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執(zhí)筆之際的情態(tài):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 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情態(tài)的描寫,使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xiāng)情有所體會。(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睍煞饩椭H,似乎已經(jīng)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nèi)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皬涂帧倍,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nèi)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fā)出時的這個細節(jié),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 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gòu)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是最令人思鄉(xiāng)的季節(jié)。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古來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xiāng)”。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 莼羹 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的《秋思》又屬一例。他見秋風而想的不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則怎會“意萬重”呢?同是起鄉(xiāng)思,張翰“命駕”而歸,張籍卻不能,恐怕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歸鄉(xiāng)的惆悵和無奈吧!
長相思
1.課文簡說。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xiāng)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guān)那邊進發(fā)。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xiāng)來,因為故鄉(xiāng)溫暖 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2.詞句解析。(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痹~的上闋“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說明了身離故鄉(xiāng)之遠,行軍之艱難!吧硐蛴荜P(guān)那畔行”點明了行進的方向。“夜深千帳燈”,“千帳燈”點明了軍帳之多,此行隊伍之龐大。在這羈旅野外的深夜,頂頂帳篷,點點燈火,也算是一個特殊的景觀,足見將士之多,聲勢之浩大。(2)“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毕麻犚浴帮L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zhuǎn)變來細致描寫將士的心理。夜的靜謐更顯出了風雪的聲音之聒耳,睡夢被無情地打斷,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聽著帳外的風聲雪聲,感受著襲來的陣陣寒意,更加懷念故園的溫暖 寧靜和祥和!肮蕡@無此聲”雖寥寥幾個字,卻把將士的內(nèi)心世界袒露無余,使思鄉(xiāng)之意自然酣暢地流淌出來。詞的上下兩闋開頭對仗,“一”字的運用,有連續(xù)不絕的含義,使詞風纏綿。而作者于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將它們巧妙地結(jié)合到一起,升華了羈旅懷鄉(xiāng)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如果說,王安石的鄉(xiāng)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xiāng)愁是肅殺的秋風引起,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guān)外將士的鄉(xiāng)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這首詞在表達上與李清照的“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芭蕉》)有異曲同工之妙。選編這三首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幾首詩詞的對比體會,揣摩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 教學目標
1.會寫“洛 榆 畔 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 榆關(guān) 那畔 千帳”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4.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 教學建議
1.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xiāng)懷親的詩詞,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2.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谶@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 理解內(nèi)容之后,把三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當然,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要有導有放,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 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3.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要體現(xiàn)自學為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jié)合注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比如,對《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個地名,學生可能只是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卻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師可以這樣點撥:“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guān)系呢?”在學生心憤而求通 口悱而不能言時,教師適當?shù)亟榻B背景,幫助學生體會文字里面蘊涵的意思。比如,《秋思》中,“洛陽城里見秋風”,僅僅是要說秋天到了嗎?也要在學生不留意之時,引導其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再比如,《長相思》中的“故園無此聲”中的“故園”,不僅要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明白“故園”是什么地方,還要點撥學生想象:為什么他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么呢?從而使學生體會“故園”二字所承載的無窮的韻味。4.要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聯(lián)系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5.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zhì)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默寫。6.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誦讀積累有關(guān)思鄉(xiāng)的詩詞或詩詞名句,并啟發(fā)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歌曲,唱一唱。7.教學本課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利用掌握的識字方法記憶字形,通過形近字對比或分析形聲字的方法,扎實地寫好生字。本課出現(xiàn)了幾個多音字,要在初讀時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熟讀時體會它們的意思。本課的多音字有:“間”讀jiàn;“萬重山”和“意萬重”的“重”讀chóng;“還”讀huán;“風一更”的“更”讀gēng。
四 教學案例
片段一:
激發(fā)興趣,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誦《靜夜思》)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生: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師: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呢?生:是月亮。師:月亮象征著團圓之意,所以詩人寫的思鄉(xiāng)詩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鄉(xiāng)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節(jié)日,都會勾起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詞,體會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鄉(xiāng)愁呢?
片段二:
巧妙點撥,體會情感
師:剛才小組同學交流了關(guān)于詩句的理解,能談一談嗎?生:我想談談《秋思》這首詩。這首詩寫了在秋天時,詩人給家里寫信,表達了作者思鄉(xiāng)懷親的情感。尤其是“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一句,讓人感覺到詩人要對親人說的話實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還怕落下什么話沒有說,又打開信看一看。這個地方特別讓人感動。師:你從哪里感覺到詩人要說的話太多了?生:我從“意萬重”體會到的。生:我認為,詩人想要說的話太多了,一定是離家好長時間了。師:那么,這滿腹的話都能寫到信里嗎?生:不能的,那得寫多長的信呀!何況,“匆匆”兩個字說明信寫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說的話都寫進去。師:想要說的太多,看來只好挑主要的說了。信寫完,應該是主要的意思就表達完了,為什么捎信人要走時,又打開信了呢?生:可能他寫完了以后,記不清是不是把要說的都寫了,所以又檢查一遍。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補寫上。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信短情長,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載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過這個細節(jié),我們仿佛看見了詩人急切地要與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鄉(xiāng)而紛亂,所以才出現(xiàn)了“又開封”的事。書信,是聯(lián)系游子親情的紐帶,所以詩人借家書寫思念家鄉(xiāng)之情的詩很多。如,唐代孟郊《歸信吟》中說的“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當書信被捎走的時候,詩人的心也隨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讓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五 相關(guān)鏈接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 文學家 思想家。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他的父親一生只做了幾任地方州縣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度過的,因此,他視南京為第二故鄉(xiāng)。年輕時,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回到江寧,最后憂憤而死。由于他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倔強的性格,其詩常以梅花 蒼松 勁竹相比,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句,情真意切。其詩文有不少揭露時弊 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人生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遒勁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張籍(767—830) 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 國子司業(yè)等職,故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yè)”。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zhí)!薄埣琼n愈的學生,其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有《張司業(yè)集》。納蘭性德(1655—1685) 清代詞人。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wèi)。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詞集名為《納蘭詞》。著有《通志堂集》。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師教學用書5古詩詞三首
溫馨提示: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師教學用書5古詩詞三首的圖片如果出現(xiàn) “進度條” 說明圖片正在加載中,請耐心等候...,如果加載太久,請刷新一下頁面重新加載。。。
聲明:我們收集的教材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版權(quán)都歸相關(guān)出版社,如果冒犯您的權(quán)益,我們會進行相關(guān)處理。請廣大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務必注意這一點。我們努力收集相關(guān)的教材只為自己提供便利,可能也為你提供方便。